【觀察】全球意識形態壁壘驟成 台灣在夾縫中的自處

撰文:孟芹府
出版:更新:

日前,歐洲議會通過「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CFSP)和「共同安全暨防禦政策」(CSDP)兩項決議案,將支持台灣的文字明確納入條文。此兩項決議案強調歐盟與東亞、東南亞強化關係的重要性,呼應東海、南海漸升起的區域衝突風雲,亦將台海情勢納入歐盟的關切之中,希望能透過和平方式,解決區域分歧,更表達關切外國專制政權透過假新聞,干預他國民主,威脅亞洲之民主。

歐盟兩項決議案劍指何方,自不待言。惟台灣此間所能扮演或是被迫扮演的角色為何?該如何自處?以及歐美列強所打的算盤又是如何?才是應討論的重點。

歐洲議會友台小組委員會主席凱勒(Michael GAHLER)在「共同外交暨安全政策」(CFSP)和「共同安全暨防禦政策」(CSDP)決議案中,力挺支持台灣的文字明確替換條文。 (洪嘉徽/多維新聞)

列強的噁心,美國的試兵場

歐盟將台海情勢納入其關切重點之中,實等同於宣示未來兩岸的情勢變化,可能會牽動歐盟的行動,至於行動的大小則是另一回事。歐盟此舉看似友台,卻已直接將台灣列進驟起的全球意識形態壁壘同盟之列,成為其宣稱「反專制政權」的一員。例如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秘書長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提到台灣總統大選與日前通過的《反滲透法》時,給予台灣極大的肯定,並表示台灣是對抗外國網軍的好例子。

事實上,美國在台灣2020大選前,已透過多次動作,表達對台灣的關切之意,另一方面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讓中國大陸氣得跳腳。歐盟大體而言跟着美國動作,歐洲議會友台小組也數次表達友台立場,並發表友台言論,在2019年形塑出台灣也是全球「反專制」同盟的一員氛圍。

蔡英文在接受英國媒體「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提及台灣不能排除兩岸開戰的風險,台灣有不錯的軍事能力,「侵略台灣,中國的代價非常大」。蔡英文所言並非空穴來風,中美雙方事實上一直沒有從「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的可能戰爭風險中抽離出來,眼下中美雙方看似在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皆有退讓,亦正試圖透過貿易問題的解決,降低中美全面一戰的風險,只不過戰爭的烽火還是有可能在戰爭熱點冒出,台灣便是熱點中的前線。

修昔底德陷阱下的中美衝突,前哨戰可能透過「代理人戰爭」(Proxy War)的方式展開,台灣將可能被美國用以試出中國大陸的實際戰力、後援、經濟狀態是否足以支撐全面戰爭的「棄子」;美國亦可看準時機,適度的投射兵力到台海助戰,作為美國的試兵場。而不論歐盟、美國,皆試着將台灣推上以意識形態為名義的戰火第一線,這種作為之於台灣,孰為一種噁心。

台灣選舉的美國影子

從此次台灣大選到處充斥着「美國身影」來看,更是明顯。美國選前積極助攻蔡英文,在抗拒北京的動員號召下,台灣民眾亦「不負眾望」,選出一個「親美的蔡英文」。隨後歐洲議會通過決議案,表達關切台海情勢之意,美國也讚賞台灣在2019年年末通過《反滲透法》──種種的一切都非常剛好。

蔡英文的立場明顯親美,將在未來的兩岸關係投下變數。(洪嘉徽/多維新聞)

事實上,今(2020)年1月10日蔡英文造勢當天,美國重要學者、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團隊幕僚的葉望輝(Stephen J. Yates)悄悄現身台灣,只不過這事情並沒有引起熱議。

葉望輝的出現,是美國方面授意壓陣督軍?抑或是單純現身,並無政治別想?總而言之,台灣選前的最後關頭,美國積極助攻是事實,蔡英文既然受惠於美國,日後也必然「得做點什麼」,報答美國在她選舉時這麼給她面子。例如蔡英文確定連任後的隔天,隨即接見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雙方談了產業整合與升級為全球合作伙伴關係,而這就是台美關係與國際政治下的現實縮影。

台灣在夾縫間的角色

顯而易見的,台灣處在中美的夾縫間,更處於修昔底德陷阱的前線,台灣在此當中該如何自處?於台灣內部,台灣人民已經做出了自己的價值選擇,選擇看似代表「民主自由」的蔡英文。無論有意無意,台灣人民或多或少都能嗅出蔡英文身上的「親美味道」,此間當然也是民進黨結合「芒果乾」操作所造就的「不得不倒向民主陣營老大美國」。

無獨有偶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近日出爐,中國大陸在核心問題方面「讓了不少」,故中美之間是否有以台灣作為博弈籌碼的可能,任何人都不能排除這種可能。

中美貿易戰持續了一年多,終於在2020年1月15日迎來轉折點,美國總統特朗普(右)和中國國務院副總劉鶴(左)在白宮共同出席了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儀式。(多維新聞)

重點是,台灣在中美之間的夾縫究竟如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台灣業已被划進「全球反專制同盟」之中,台灣過去在中美合作的氛圍下,可以中美左右逢源,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現在的話,台灣必須儘可能的避免成為修昔底德陷阱下的導火線甚至是「炮灰」,而台灣在中美之間扮演「調控」的角色並非不可能。

本次台灣大選的結果是中美博弈的一環,中美都從大選結果「各取所需」,把修昔底德陷阱的風險,甚至實際爆發的時機,儘可能的往後延。如果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實施順利,第二階段進一步解決中美貿易紛爭,修昔底德陷阱可能透過貿易手段便能解決。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提出「親美和中」,應是建立在上述的前提,倘若台灣又可在調控中,加上在中美之間建立起經濟互賴關係,讓所有參與方皆不願意付出成本離開經濟互賴,從而降低戰爭風險。故,比起談論現實主義中的台灣角色,從經濟角度出發,嘗試扮演調控跟經濟互賴的角色、樞紐,對台灣而言可能更為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