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更大的反滲透危機:懸在兩百萬台灣人頭頂的利劍
趕在台灣2020總統大選結果揭曉之前,在台灣總統蔡英文力推下,《反滲透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
在《反滲透法》倉促決議的背後是台灣各界的一片爭議。對於台灣政界人士來說,《反滲透法》是一個選情工具或是政治籌碼,但是對200萬台商、台生們來講,則猶如一個不定時「炸彈」,只是當前的台灣政治氛圍會令人有意忽視這種危機。
公布的《反滲透法》條文指出,行為人將不得接受「境外敵對勢力」的「指示、委託或資助」,從事「提供政治獻金、受指示助選、法令政策遊說、破壞集會遊行、散播假訊息干擾選舉」,違者將有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與重磅罰金。從條文本身來看,其適用台灣2300萬人,但一個共識是台商、台生、台幹首當其衝,這一人群達200萬之多,佔台灣人口的近10%。
雖然民進黨解釋稱,《反滲透法》所針對的是滲透干預的不法「行為」,而不是特定「身分」或「對象」,但是從反滲透法本身所存在的爭議來看,民進黨的解釋很難保障在執行階段避免「冤案」或者「誤傷」。例如《反滲透法》雖然三讀通過,但其連主管機關都沒有,這意味着在該法的立法理由說明,完善實務的運作乃至日後在適用對疑義的解釋上將無人擔責。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本身存在明顯不妥之處的法案,其制定的刑罰相對此前的國安五法更為嚴苛,例如2019年7月台灣當局新修訂的兩岸條例新增了禁止台灣人民或組織,與中共黨政軍等機構「任何形式的合作行為」,違者最高罰金50萬元新台幣(約13萬港元);類似行為在《反滲透法》草案則可能被處最高7年的徒刑、最多500萬(約130萬港元)的罰金,光是可罰的金額就增加10倍。
當然,蔡英文可以說是為了應對「大陸威脅」,但是真正的問題也正在於此。有多少的危機是假以民主之名,假以「大局」觀念綁架民眾的選擇,這才是民眾真正的危機。正如台北市長柯文哲所抱怨的「誰敢反對那個大帽子」,何況在台灣由於近幾年兩岸局勢的陡然之下與島內政黨的炒作,「反中」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島內的政治正確,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礎,但是如此公然利用民眾情緒進行政治操作也難免會讓社會產生微詞。
柯文哲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反滲透法的問題是『禁止外國勢力介入台灣政治選舉』由誰來界定,所以不是法的問題,是人民對政府沒有信任感。」就在反滲透法在立法院審讀階段,民進黨拿此前的「中共特工」王立軍叛逃案來為反滲透法立法背書,眾所周知,那已經是一個被國際輿論拋棄的烏龍新聞,卻在台灣成為立法的依據,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此邏輯之下,曾被「特工」王立軍指稱受到中共資助的「韓國瑜」是不是也會被「依法」查辦,與握有該法解釋權不同政治立場的又該如何自處。
就在《反滲透法》通過之後,蔡英文連任競選辦公室發言人林靜儀在接受德國政府資助的《德國之聲》專訪時直言不諱地表示,「在中共不放棄武力犯台下,支持統一是叛國行為。」雖然事後其辭去蔡英文總統競選辦公室發言人一職,蔡英文又緊急表態不會把不同政治主張視為犯罪來緊急滅火,但林靜儀的公開言論難免會觸發台民的寒蟬效應。
也許當前的局勢讓蔡英文的「恐中」牌很有市場,但不應忽視那200萬台商、台生、台幹所面臨的政治風險。如果今天台灣被這種意識形態所綁架,那麼屆時所謂的「綠色恐怖」將不再只是政黨間的「口水仗」,也不只是200萬人的困擾而將是2300萬人真實的生活處境。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經歷過「白色恐怖」的台灣應有警惕被政治操弄的自覺。
從更現實地角度來看,反滲透法將大大打擊兩岸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積極性。雖然蔡英文就任以來力推新南向政策,試圖經濟脱中,但效果明顯不彰。雖然受中美貿易戰因素影響,台商赴陸投資受到短暫性影響,但是總體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之內,而台生赴陸求學的人數也在穩步增加。屆時反滲透法實施,在政治恐慌影響之下,即使沒有政治觀點的台民恐怕也諱疾接觸大陸。
如果說現在因為兩岸政治形勢不樂觀,台灣當局擔憂的大陸武統是一種危機,那麼懸在200萬台灣民眾頭上的「罪名」算不算是一種危機。而利用政治手段製造兩岸交流恐慌,影響民眾經濟收入、文化需求,算不算是一種危機。關於反滲透法的制定,與其說是因為「大陸威脅」,不如說是台灣政鬥需要,對於台灣民眾來說,他們最不需要的就是這種政治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