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商進擊越南佈局 台政府有心卻無力

撰文:屈彥辰
出版:更新:

台灣經濟部此前宣布,新版台灣越南投資保障協議(BIA)完成簽署,未來可深化台越雙方的經貿關係,也會保障台商在越南的投資,若遇有投資爭端,將可依循國際救濟管道尋求幫助,是已生效26年的舊版台越BIA大幅更新。

爾今,中美貿易戰未歇,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產品課徵高關税,並輔以非關税措施,降低中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中國製造、中國出口」的模式受到挑戰。此外,中國的人力、土地等成本逐漸增加,加上中國內部政策因素,迫使台商及中國在地企業必須配合政策實施,增加經營暨生產的無形成本。然而,中國施政尚分親疏遠近,中國在地企業得到的政策壓力較輕,反之台商所獲得的政策壓力以及監督相當嚴格,這對台商形成推力,台商傾向外移,而首選便是東南亞各國或印度。

越南工廠生產線運作示意圖。(多維新聞網)

在這一波貿易戰風波下,開外移第一槍的企業是蘋果,蘋果一改過去對中國製造、中國出口的產業鏈依賴,將iPhone產線外移至印度,以避開中國出口至美國的高關税壁壘。不光蘋果,亦有其他高科技產業公司將產線外移出中國,另尋其他生產基地,台商同樣搭上這班外移的列車。

根據統計,截至2019年10月,台商在越南的投資已累積到107.49億美元,而根據台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從2019年1月至10月的台商在越投資來看,約3分之2是投入越南製造業,當中的前三名的製造業投資大宗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計算機、電子產品及光學制品製造業」、「紡織業」,再來繼製造業之後的投資大宗產業是「不動產業」,故可理出一個台商的戰略脈絡是:順着其他高科技產業公司的外移,到越南當地購地、設廠並承接訂單,成為高科技公司的中、下游零組件供貨商;紡織業則是隨着成本移動,展現典型的製造業特性。

在越南同奈省,TCL越南工廠的職員們在工作。(新華社提供)

儘管台商的戰略佈局看似成理有條,台灣方面向來的疑問卻未得解答,台商在東南亞的佈局、投入當地產業,對台灣究竟有多少幫助?製造業向來具有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特性,台商投資越南製造業,為越南當地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自是無疑,但台商創造的經濟利益能否迴流台灣,卻讓人打了一個問號。理論而言,台灣應作為台商的研發基地,在越南創造的經濟利益應回過頭來,挹注培養中高階管理及技術人才的活水,現實上卻鮮少見到這樣的案例。

台灣政府的態度亦是無法與在越台商良好對接的關鍵之一。台灣政府缺乏通盤性的戰略思維,對台商的態度好似「放牛吃草,各憑本領」,未將台灣這個端點與在越台商的端點連接起來,形成「線」,更未再與台灣產業連結在一起,形成「面」,屢屢錯失擴大越南市場乃至東南亞市場市佔的機會。

綜上所述,台灣與越南更新生效26年之久的台越投資保障協議,是為雙方深化經貿關係的墊腳石,值得台灣方面慶賀,不過這樣的深化未來會不會有幫助,得視屆時台灣政府有沒有打開戰略眼光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