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選】宗教在選舉:教義能夠爭取選票嗎?
台灣──華人世界中以民主選舉聞名的這座島嶼,投票率常在七成以上,選舉時旗幟、看板、宣傳車滿街都是,黃金時段中最受歡迎的節目是政治評論節目。台灣同時也以宗教自由聞名,2,300多萬人裏超過八成屬於某種信仰,廟宇數量超過1.5萬座,密度全球第一。
讓人好奇的是,選舉與宗教,這兩者之間彷彿隔着一層若即若離的關係,政治人物往往走訪宮廟拜票,教會人士也不吝於給予候選人支持,但這一切都保持在一種審慎的距離感中:政治人物總要避免給予宗教太多承諾,宗教人士則必須小心不同政治立場的信徒反彈。
出世的宗教與入世的選舉
2015年,以宗教領袖「妙天」信徒為核心籌組的「民國黨」,是擁有宗教背景的政黨中少有的高調,還獲得台北市長柯文哲的站台支持。然而,儘管妙天號稱有數十萬信徒,但在2016年的立委選舉中,民國黨提名的候選人仍然全數落選,僅在2018年的地方選舉中保住3名議員席次。
妙天於2018年成為新政黨「國會政黨聯盟」的主席,2019年民國黨也併入國會政黨聯盟,被視為宗教進一步加強世俗影響力的情況。然而,包括國會政黨聯盟在內,有宗教背景的政黨如安定力量、宗教聯盟等,長期民調都在0.5%以下,無法與主要政黨比擬。
台灣儘管宗教繁盛,反過來說,也就是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強勢教派。所謂「佛教四山頭」、「道教三宮殿」,基督教也有新舊教、靈恩派、摩尼派種種分別;何況傳統民間信仰中,也沒有一個能夠提供信徒政治意見的所謂「教組」的存在。
在台灣人的傳統視野中,宗教仍然是「出世」、應該「上山修行」的,為政治人物「站台」、「背書」,還可以當作為信徒「指點迷津」,但若要親身在俗世的「選戰」中衝鋒陷陣、互相叫罵,那可就大大偏離了「清高」的宗教形象。
同婚公投是宗教在選舉的勝利嗎?
2018年11月的台灣公民投票結果,「以《民法》保障同性婚姻」以338萬票對694萬票不予通過;反觀「以《民法》婚姻以外其他形式保障同性生活權益」以640萬票對407萬票通過,這被認為是台灣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一次挫敗,以及反同婚陣營的勝利。
在台灣,反同婚議題長期以來由特定宗教背景的團體所倡議,因為其教義反對同性戀行為。因此有人認為,這次公投結果代表宗教影響選舉、宗教介入世俗的一大勝利。果真如此嗎?
根據台灣內政部於2005年的調查,台灣宗教信仰中以傳統佛教為最多,佔35.3%;其次是傳統道教信仰,為33.2%;再其次是包含儒教在內的泛民間信仰,約佔10% ;然後才是基督教,新舊教加起來不過3.9%。
儘管是2005年的調查,但即使是最近十餘年中成長最為快速的伊斯蘭教(主要由於外勞與新移民將信仰帶入之故),目前也僅約不到1%,只與其餘較知名的新興宗教相當,故宗教信仰板塊並無大幅移動。
就算再把類基督教的新興宗教也計入,全部泛基督信仰在台灣絕不會超過10%,再怎麼團結一致,也不可能投出300萬、400萬、甚至700萬票的數目。
宗教介入選舉有其限制
事實上,在公投結束後,台灣立法院在《民法》以外另立保障同性共同生活的法律(俗稱《同婚法》),而反同婚的特定宗教陣營卻無法以符合「700萬民意」的能量繼續組織反對活動。
換句話說,特定宗教即使能夠藉着選舉來衝高一時的聲量,但是當選戰塵埃落定,宗教的活動能量也就同步回落「正常」水準,無法進一步擴大影響力了。顯然,台灣宗教要介入選舉,也就只能像這樣,用議題式的帶動,而不能像傳統政治人物的「一呼百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