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對台26條措施」是否預示台商的轉型之路?

撰文:張育銘
出版:更新:

根據台灣經濟部投資台灣事務所10月24日的公告,「歡迎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已經成功吸引149家廠商響應回台投資,累計投資金額已破6,200億元(新台幣.下同)來到6,223億元,預期可創造54,889個本地就業機會,後續仍有2、30家台商排隊候審。
經濟部長沈榮津則於10月29日對外表示,台商回台總投資額年底前有望達到8,000億元。

台灣2019年第3季經濟增長率概估為2.91%,較預期大幅增長。(資料圖片/VCG)

「台商回流」被外界認為是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台灣主計總處於10月31日發布2019年第3季經濟增長率(GDP)概估為2.91%,較原先外界預測數大幅增加0.24%。根據分析顯示,主要是「台商回流」和「轉單效應」的兩大助攻,讓台灣第3季經濟增長率續居亞洲四小龍之首,而香港、韓國、新加坡第3季經濟增長率,分別為負2.9%、2.0%和0.1%。

主總處專門委員陳雅玫對此表示,去年美中貿易戰升温,促使廠商調整生產鏈分工,部分廠商將產能移回台灣,台灣內部也有廠商運用既有設備和廠房調整生產比重,這些因素在今年第3季看到明顯效果,進而使台灣出口表現比亞洲四小龍其他國家或地區要好。

不過,魔鬼藏在細節裏。台灣經濟部設定的目標只是台商填寫計劃書時設定投資的金額,而非最終實際投資金額,數字在最後是否完全到位,沒人能確定。換句話說,從實務面來看,這就涉及到大陸台商如何將大陸資金和海外資金成功轉移回台灣的問題,而這也被認為是挑戰重重。

根據兩岸税務服務會計師於8月21日向台媒《聯合報》透露,「近年愈來愈多早期進入大陸的中小型台商,決定結束東南沿海的工廠,轉戰他地或直接退休,幸好當年買的土地已經漲了好幾十倍,為續戰或是退休提供足夠資金。然而,台商這二十年的心血要如何兑現,執行起來卻沒有這麼容易。若為節税與直接海外收款選擇賣公司而非賣土地,有些公司因帳上還有現金,買方需多準備資金來併購公司,增加交易難度。已將土地出租的公司則要連租約一併出售,還想保留營運的公司要先規劃如何移轉機器設備及存貨,當然還有員工最需要妥善處理,結清年資事小,萬一員工串連抗爭嚇跑買家才是噩夢的開始。」

簡而言之,「台商回流」的操作並非表面上看似得單純。而台灣方面也數度傳出大陸政府為免資金外流有意「為難」台商的傳言,但實情可能是因為其兩岸資金移轉的流程就不容易操作,除了需符合法規流程外,在曠日費時的情況下也增加移轉的成本,並非官方刻意「為難」。

國台辦主任劉結一11月5日表示,「26條」之後,惠台措施也不會停止。(資料圖片)

雖然中美貿易戰仍然會持續多久,誰也說不準,但北京也不會坐視台商「大逃亡」回台灣或赴東亞南地區設廠。大陸政府於11月4日提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對台26條措施」)。

國台辦與發改委所推出「對台26條措施」中,放寬多項讓台資企業能獲得與陸資同等參與大陸重大投資建設的機會,以及相關保障措施。此舉可謂對於有意回流的台商提供另一種可能選項,即繼續留在大陸迎接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挑戰,其中重大技術裝備、5G和民用航空更是以往被認為涉及到國家安全領域的產業項目。

在陸的台商有意選擇「回流」的考量主要還是從逐利的角度。多數在陸台商主要以傳統制造業和新興電子業為主,在大陸沿海城市的人力成本和環境(污染防治)成本不斷攀升的情況下,以及中美貿易戰的關税成本,便讓台商在台灣經濟部的「補貼方案」下考慮回台設廠,以便未來仍然能夠在有利潤的前提下,繼續將產品出口到美國、歐洲等國家。

而對台商而言,在「對台26條措施」的政策影響下,等於放寬台商能在大陸投資的項目,因此對不願退休的台商而言,似乎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回台(或者去海外)接續着做老本行(傳統制造業、新興電子業等等),但要面臨利潤越來越低的局面,或者繼續根留大陸,但勢必面對轉型的挑戰。

2019年上海進博會上的台灣展區。(VCG)

其實如果細看「對台26條措施」中對台商放寬的項目,也可以預示到大陸對於台商產業轉型的一種期待,而這些領域通常是台商往往被認為較具有產業競爭力的項目,例如第3條中寫道台資企業可參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循環經濟項目,就是指環保產業。而第5條中寫道台資企業可投資主題公園其實是旅遊業和服務業的結合。

在大陸過去近4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台商憑藉其充沛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以及兩岸同文同種等優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國務院自1980年代起開始鼓勵台商赴陸投資,並於1988年發布《國務院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台資在大陸受到鼓勵,因此大陸也針對原材料、燃料等生產材料免除進口關税;1994年3月出台《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在延續鼓勵台商規定的基礎上,增列規定性的方案;1999年頒布《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施行細則》,除了規範台資投資形式,同時具體地列出給與台資企業優惠與同等待遇,如台企在蓋買機器設備與原材料等物資上,享有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同時台企依法享有税收優惠待遇等等。而在大陸經濟繼續保持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台商能否再次扮演產業轉型和升級的示範角色,還需留待時間來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