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誰是「利瑪竇」? 為穩住台梵關係民進黨緊抱明代傳教士

撰文:林嘉禾
出版:更新:

10月10日深夜,台灣副總統陳建仁率團啟程前往教廷訪問,名義上是參加紐曼樞機主教(John Henry Newman)、聖功會杜思修女(Dulce Lopes Pontes)等五人的封聖典禮,但力求穩度台梵邦交的動機也是昭昭,行前還特別放出了將面邀教宗方濟各(Franciscus)訪台的訊息,讓媒體大幅報導。
奇怪的是,台灣官媒與總統府隨訪幕僚,對封聖典禮本身的報導卻是極少。所以真正的重頭戲不是封聖典禮,而是民進黨政府如何派陳建仁到教廷進行外交實務。或許很難想到,陳建仁外交的主要「賣點」,竟是晚明(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到中國大陸傳教、但從未有踏上台灣紀錄的利瑪竇(Matteo Ricci)。

此次在教廷舉辦的封聖典禮出席的外賓只有印度、英國、巴西、義大利、瑞士、愛爾蘭六國政要與陳建仁夫婦,其中封聖的五人原籍分別隸屬印度、英國、巴西與義大利,可見這場典禮主要還是具有「屬人主義」的傾向;台灣派員出席,「為參加而參加」的意涵相當明顯。

據台灣總統府的新聞稿,10月12日陳建仁夫婦先是參觀了利瑪竇的出生教區-義大利中北部靠近亞得里亞海的馬切拉塔(Macerata)教區以及利瑪竇研究中心。更令人驚訝的是,陳建仁在當地表示「我們對利瑪竇的學問相當尊重,他不僅將哲學、科學的思想帶入中華文化,更製作了中華文化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讓我們有新文明的開展,深具貢獻」,這是2016年以來民進黨執政高層極罕見提到「中華文化」、並用以自居的事例。

利瑪竇(左)與明末大臣徐光啟合譯歐幾里得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成為中西交流的一段佳話。利瑪竇在1583年赴中國居住,傳播西學和天主教入中國,也是第一位鑽研中國文學和典籍的西方學者。(維基百科)

不僅如此,陳建仁甚至進一步推崇利瑪竇,提及幾何學的「點、線、面」中文三個名稱就是利瑪竇發明,「我們現在仍在學習他在400年前的著作,顯見他對後人的影響無遠弗屆、無所不在」。

而10月13日晉見教宗方濟各時,據陳建仁表示,他致贈教宗台灣」光啟社」製作的《利瑪竇》光碟紀錄片,「耶穌會花了2年的時間,特別到大陸各個地方去拍攝,由於利瑪竇是耶穌會的神父,所以教宗看到光碟片就很感動,說『Oh!Matteo Ricci』(噢!是利瑪竇啊!)」。

據台灣總統府的紀錄,陳建仁面見教宗的禮物與祝福中,沒有其他比得上利瑪竇紀錄片要來的吸引教宗;至於當面邀教宗來台灣訪問,則是如往昔一般,沒有任何回音。

陳建仁夫婦10月12日參訪利瑪竇所屬的馬切拉塔教區以及利瑪竇研究中心,並在利瑪竇雕像前合影。陳建仁強調利瑪竇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卓著。(台灣總統府提供)

民進黨此次對教廷外交大打「利瑪竇牌」,其實也是抓住了眾所皆知方濟各極為讚揚利瑪竇的特點、投其所好,陳建仁不僅參觀利瑪竇的故居,更盛讚利瑪竇、徐光啟乃是促進東西文化交流的先驅。

上述這些用語和作為,儼然自居「中國」,這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極為罕見,背後緣由,還是用盡一切手段、力求討好教宗、穩住台梵關係;可是台灣總統蔡英文與文化部長鄭麗君皆絕口不提「中華文化」一詞,此時陳建仁卻在羅馬以「中華文化」自居,還是顯得突兀許多。

這份突兀也不是沒來由,北京與教廷的關係越發親密,給台北相當大的壓力,雖然台北才是邦交關係的持有者,卻不是那麼穩固。2019年5月12日,教廷外交部長首度接受中共官媒《環球時報》訪問,其中教廷表示與北京「雙方之間的信任增加了」,這是因為2018年9月22日教宗簽署了一份與北京方面就任命大陸境內主教的臨時性協議,當時連台灣駐教廷大使李世明都不得不贊許,表明「中共展現出的彈性對於在中國的其他宗教的發展也具有啟發作用」。

北京與教廷雙方的臨時性協議,直到2019年8月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甯區主教姚順成功就任才邁開實質步伐;此外10月7日閉幕的北京園博會,更特別宣告永久保存教廷國家館於北京市郊大興的中國天主教全國修院,拉攏意味極濃厚,未來若隨著北京與教廷任命主教的共識越來越多,雙方關係也將「更上軌道」。與此同時,台灣能夠吸引教廷的地方,則失色許多。

陳建仁夫婦(左二、左三)10月12日出席意大利中北部洛雷托(Loreto)聖母之家達爾欽總主教親自主持之「為台灣祈福」彌撒。(台灣總統府提供)

就定位上來說,教廷在台灣的使館,正式稱謂是「教廷駐華大使館」(Nuntiatura Apostolica in Sinis),儼然視台北政府為中國政府,這是1946年雙方建交的延續,1951年駐華公使黎培理總主教(Antonio Riberi)被共產黨逐出大陸,先到香港,1952年落腳台灣,延續至今。

但現在台灣內部認同變化,與1952年相比差異極大,雖然陳建仁此番打了「利瑪竇牌」、以中華文化甚至中國自居,符合教廷在台北的自身定位,可是民進黨政府恐怕不曾作如是想,只是以「中國/中華」作為工具來串連起利瑪竇與教廷,且提醒教廷,目前承認的中國是台北政府;但是民進黨正在台灣內部積極地「抗中保台」,卻也讓陳建仁訪教廷的舉措顯得格格不入,箇中意涵相信教廷不會覺察不出。

近年梵蒂岡和中國關係有所改善。(資料圖片)

最重要的是,教廷考慮的關鍵在於加大傳教的廣度與深度。1949年以來,整個中國大陸內部天主教信眾增長遠遠落後於基督新教,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當前大陸約有1,200萬天主教徒,基督新教卻有5,000萬以上,教廷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增強與基督新教之間在華人社會的競爭力,而這目前的落差遠遠不是台灣20余萬天主教徒所能弭補。

教廷駐華使館位在台北,實難以收到在中國大陸更積極傳播的功效,這個更大的「宗教戰略」需求,最終或仍將左右教廷對兩岸的抉擇,這也是為什麼早在1999年教廷國務卿索達諾(Angelo Sodano)樞機主教即曾表示,教廷在台北的大使館就是駐中國大使館,如果北京同意教廷對宗教自由的要求而建交,教廷可在「當晚」將使館轉移到北京。對於這個歐洲最後一個邦交國,台灣還能保有多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