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王金平送郭台銘「宮廟帽」 台廟宇在大選中扮演重要角色
台灣宮廟免費發送的帽子竟然意外成為「幸運物」引發搶購熱潮。9月8日,法國尼斯鐵人三項世界錦標賽(IRONMAN 70.3 World Championship)冠軍挪威選手古斯塔夫.艾登(Gustaviden Iden),以3小時52分35秒的成績衝線時,頭戴台灣彰化埔鹽順澤宮的帽子。
此事引起台灣媒體注意並大肆報道,也讓順澤宮的帽子意外搶購一空,甚至於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11日在和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會面時,還贈送了一頂順澤宮的帽子。許多人好奇台灣本地宮廟委託製作的非賣品帽子,究竟是怎麼飄洋過海成為冠軍的「幸運物」?
而一頂頂在台灣隨處可見宮廟帽,其實也是台灣最早期的文創商品,從中也可以明白台灣廟宇在社會中扮演重要的社群聯繫角色。
根據古斯塔夫的說法,他是在日本的測試賽時在街頭撿到這頂帽子,同行的日本友人也看不懂所繡的中文,只從繁體字型判斷可能是來自台灣。古斯塔夫認為這是種好兆頭,故將帽子清洗乾淨並戴著參加比賽,居然一舉奪冠。他的宮廟帽造型在台灣成為熱話,台灣電視節目《關鍵時刻》更花近近30分鐘介紹台灣的宮廟帽,古斯塔夫的Instagram追蹤人數也直線上升,他更發限時動態表示:「我愛台灣,花了30分鐘介紹我的帽子,這真是太不真實了哈哈!」
彰化埔鹽順澤宮向台灣媒體表示,2016年時委託製作這批帽子,當初共作出500頂供信徒免費取用,3年下來還剩下三四十頂,但古斯塔夫奪冠新聞一出隔天早上就被索取一空,向隅民眾只能與廟方人員的帽子拍照留念。
順澤宮主委魏信顧表示,他也記得曾有信眾與日本人成婚並且退休後一同返回日本定居,可能是信眾帶去日本又不慎遺失。
許多民眾為了帽子,更特別專程跑到廟裡,許多廟方人員因為捨不得遠道而來的民眾拿不到帽子,甚至直接送出自己的帽子,但仍舊供不應求。廟方後來在信徒答應捐助下,決定加訂1000頂。
街頭巷尾 人人都有宮廟帽
「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台灣是全世界廟宇密度最高的地方,有跟政府立案的廟宇就超過1,2000間。每年大大小小的進香活動、廟宇交流活動中,廟方有時會發放背心、衣服跟帽子方便辨認哪間廟的信眾,上面往往都會印有宮廟的名稱。參加完活動後,有遮陽功能的帽子往往會被留下來,在台灣街頭巷尾時常,也時常可以看到頭戴宮廟帽的信眾聚在廟前廣場打牌聊天,是台灣特有的一種風景。
雖然宮廟帽多是贈予的形式,但宮廟帽、宮廟周邊商品其實也是文化創意產品的最早雛形,一頂宮廟帽濃縮宮廟是宮廟文化、宮廟在社群聯繫地位的最好見證。
宮廟成為一地社交中心
宮廟本是台灣早期移民開墾時留下的信仰傳統,由於移民來自中國大陸各地,信仰各不相同,大廟便往往相容並蓄,除主神外也另外供奉諸多神像。常見信仰如媽祖(林默娘)、玄天上帝(道教神祇)、義民廟(通稱因開墾而死去的無名者)等,甚至佛道相容,如台北艋舺龍山寺,大殿祭祀佛教諸佛,後殿祭祀道教諸神與義民、賢人等。
台灣古為「法外之地」,納入清朝統治後多半時間也治理消極,而宮廟本則由當地信眾合資建立、整修、擴建,相較於官府衙門,反而可能更能反映社會民情:當地發展越好,宮廟規模越大,信眾也與有榮焉。通常廟宇會選在地方上人口彙聚之處,如碼頭、交易市場附近以方便信眾祭祀,等到廟宇落成後,廟前廣場(廟埕)因為人潮走動也會自然演變為交易場所,因此宮廟不僅是一地的信仰中心,也是一地的社交中心、商業中心。
有規模的廟宇因為必須款待遠來信眾,還會準備休憩空間和儲備一定的物資,每當有天災人禍時便是現成的指揮所與避難處。例如嘉義縣東石鄉於清朝年間曾發生分類械鬥,其中三家村與東鄰村爭鬥數年,最後由三家村從外地取得一尊大炮而迫使東鄰村求和,事後這尊大炮便供奉於三家村福靈宮,村民於日本統治時期為免被日軍銷毀而將大炮埋藏於田中,並於1988年重新挖出、並重建廟宇供奉,稱為「鐵嘴將軍」。
就連宮廟陣頭文化,本也是從訓練鄉勇保衛土地的操練行為而來。事實上,1896年日軍依《馬關條約》佔領台灣時若遭逢抵抗,往往也必須攻下當地宮廟,要脅以燒毀之,每每使居民放棄戰鬥意志。每一座宮廟,其實都見證了當地的開墾歷史,也承載了當地居民的活動記憶。
宮廟的地位演變到現代,在台灣的選舉政治下,政治人物往往走動於廟宇活動中,從信徒中擴展票源;選舉的時候,除了跑菜市場外勤跑宮廟也是重要的功課;中國傳統文化中「受命於天」的天命觀,也在宮廟文化中意外得到了重現,不只是古斯塔夫戴帽子被視為「加持」,郭台銘的「媽祖託夢說」也正是一種天命觀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