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商回流」金額創新高 蔡英文的「胡蘿蔔加大棒」奏效

撰文:張育銘
出版:更新:

2019年5月20日是蔡英文執政三周年,而蔡英文在向台灣社會報告改革的成果時,在「台商錢返來」中展示了三個政績。首先是全力迎接台商,原先設定2019年全年目標為2,500億元新台幣(約合623億港元),已於不到半年內達標。再者是台商回台投資金額已達2,884億(約合718億港元),更將目標往上提高到5,000億(約合1245億港元)。最後是台商回流所創造的就業機會,估計至少有28,500個工作機會。

蔡英文政府原先設定2019年全年目標為2,500億元新台幣的目標已於不到半年內達標。(網絡圖片)

而關於台商回流的更多細節,則由台灣《自由時報》在5月20日刊出的專訪經濟部長沈榮津中,由沈榮津向外界說明。

在沈榮津的說法中,對於台商回流的解釋有三個主因。首先是中美貿易戰的大環境導致,由於美國將對大陸出口商品加徵10%至25%的懲罰性關稅,因此對許多台商而言,回台投資成為獲利的選項。以美國最新一波3,000億美元課稅清單為例,其中手機和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的關稅都會衝擊到電子業的產業鏈,與此相關的台商企業將受衝擊。

再者是資金安全的問題。由於美國和歐美市場以往對於「MIC」(中國製造產品)在資安方面並沒有疑慮,但隨著中美大國博弈的結構性矛盾逐漸浮上台面,因此美國市場和歐美品牌大廠對於資訊產品的安全性問題將越來越重視,而「MIT」則可在一定程度免除這個疑慮。

最後是分散風險和投資佈局策略。台商在大陸市場的發展優勢不再,隨著環保、勞工、土地成本的不斷提升,從風險評估和投資策略的角度來說,也讓他們考慮回台或往新南向國家發展。

蔡英文將擴大投資做為執政三周年的主要政績(圖源:台灣經濟部臉書)

而在這三個原因之外,台灣政府的強力補貼和支援也是增加台商回流意願的原因。在中美貿易開戰 台商緊握「難得歷史際遇」趁勢回流投資一文中,提到各國政府開始實施《共同申報准則》(CRS)追稅令,未來台灣對於海外所得的基本稅率為20%,而在立法院可望推動的《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專法中,台商回流匯回的資金稅率為8%(第一年)和10%(第二年),因此對於企業來說,回台投資也能變相「避稅」,因此成為一大誘因。

另一方面,政府的大力支援也是提高台商回流意願的原因。行政院經濟部專設線上系統「投資台灣事務所」和「台灣工業用地供給與服務資訊網」以便台商和相關業者查詢台商回流投資的資訊,而在「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中,更是明確地以「滿足用地需求」、「充裕產業人才」、「協助快速融資」、「穩定供應水電」以及「提供稅務專屬服務」等目標來化解以往「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現象。

「華為禁令」會否引發供應鏈產業的「站隊」危機呢?(網路圖片)

另外,根據台灣鏡媒體的報道,提到政府規劃200億元的融資利息補貼,台商只要投資計劃通過經濟部審查,之後向公立或民營銀行申請貸款,國發基金年息將補貼1.5%。以實際情況來說的話,假設台商向銀行借款年息1.8%,扣除政府補助1.5%之後,借款利息成本只要0.3%。如果台商借款100億元,一年只要付3,000萬元利息,補貼力道之大,可謂是民進黨政府的另一根「胡蘿蔔」。

根據沈榮津所述,在經濟部的努力下,台灣電子業包括「電子五哥」廣達、仁寶、和碩、英業達、緯創與「電源一哥」台達電都表示有意願回台投資,甚至有些已經採取實際行動。而沈榮津則樂觀地表示,未來「電子十哥」都有機會回台投資。

綜上分析可以發現,台商回流投資的原因雖然跟中美貿易戰大環境有關,但有些公司認為產品關稅和遷徒廠房和硬體設備的花費相比,可謂是「九牛一毛」,相較之下,台灣政府的「胡蘿蔔加大棒」和企業的風險評估更是促成台商回流的主因。

不過隨著中美大國博弈的結構性矛盾不斷激化後,台商或許也早晚必須面對「站隊」的抉擇。以台積電做為華為的晶片供應廠商為例,當華為成為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的名義下達禁令時,華為的供應鏈廠商也必然需要面臨抉擇。雖然對企業來說,必然希望能避免受到政治的影響,但當政治無所不在時,則如何平衡企業獲利和政治風險,就考驗企業經營者的政治智慧,其實這也是台灣夾在中美之間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