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抗藥性高肆虐全球 台灣去年發生輕症個案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全球對抗生素的依賴愈來愈高,伴隨而來的是增加病菌的抗藥性。當中新發現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神秘地在全球擴散,已攻陷南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部分醫療院所,並已進入美國傳播。這種真菌感染不但難以根治,當中近半患者更在感染後90日內死亡,情況不容忽視。
台灣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對此受訪指出,台灣去年曾發生耳念珠菌感染個案,所幸屬輕症,感染可能與慢性病等風險因子有關。

耳念珠菌:培養皿中的耳念珠菌。(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統計,美國自2013年以來通報近600個病例,其中近半數在90天內死亡,致命威脅引發醫界憂慮。

台灣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受訪表示,耳念珠菌是一種新興病原體,相當罕見,可能也是世界唯一的超級真菌,常具有多重抗藥性,可能對全球公共衛生及醫療造成威脅。

羅一鈞表示,台灣南部一間醫學中心曾報告,一名55歲男性有糖尿病和天皰瘡而服用類固醇及抗生素治療,2018年4月因皮膚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在門診驗出耳念珠菌感染,對多種抗真菌藥物具抗藥性,先後接受2種抗真菌藥物治療,僅在門診追蹤,並未住院,屬於輕症。

耳念珠菌2009年首度從日本病人的外耳道分離出來,特徵是具多重抗藥特性,能在外界環境中存活數周,容易在醫療照護機構中經由人傳人或間接傳播而感染,感染後死亡率高達3至6成。感染此菌株的病人之前往往有使用抗真菌藥物,特別是fluconazole。
台灣疾管署

台患者未曾出境 感染源不明

他表示,這是台灣目前唯一的病例,沒有在醫院或社區發生擴散,病患看診的診室環境亦未檢測到耳念珠菌。由於病患未曾出境,感染源尚不明確。

念珠菌為人體皮膚及黏膜上的常在菌落之一,鮮少造成感染。念珠菌感染通常是內源性感染,即病人自身攜帶的念珠菌造成感染。耳念珠菌曾在人體的呼吸道、尿道及腸道偵測到,但目前發現的感染個案主要來自病人本身內源性菌株或外來菌株感染所致,或兩者皆是,尚未明朗。

羅一鈞說,依據有限的資料顯示,耳念珠菌感染的危險因子大致與其他念珠菌症相似,包括近期手術、糖尿病、使用廣效抗生素及抗真菌藥物及住進深切治療部。近期入住護理之家且有使用侵入性管路(如呼吸管及鼻胃管)的人,感染耳念珠菌風險似乎最高。感染發生在各年齡層的病人,從早產兒到老年人都有。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