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台媒稱創作概念源自台灣小說 劉慈欣:沒看過

撰文:李虎門
出版:更新:

2月13日,台灣媒體《商業週刊》網站發文讚許電影《流浪地球》的賣座,但稱其概念源自台灣科幻小說家黃海1988年的《地球逃亡》。
儘管《商業週刊》也引述黃海2014年的評論《兩岸科幻小說的本質和差異─兼談劉慈欣〈流浪地球〉、黃海〈地球逃亡〉》,認為劉慈欣對發動機的工程和科學有所詳述,黃海更大方承認「《地球逃亡》只能甘拜下風」,但該台媒仍形容劉慈欣「可見就算是『抄』,也要講技術,不是照辦煮碗就能讓人買單的」。

圖為台媒《商業週刊》文章。(截取網絡)

對此,內媒致電《流浪地球》小說作者劉慈欣的看法。

劉慈欣表示,自己並沒有看過黃海的小說《地球逃亡》,「地球人逃離太陽系的概念早就存在,並非由科幻小說家最先提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把地球裝上發動機變成宇宙飛船的概念了」。

內媒《環球網》昨(14)日匿名刊文稱,「說實話,第一時間以為這是一篇『韓國風格』的稿子」,接著該篇文章又表示,「發現文章對《流浪地球》似乎「更多是讚」,只是標題強調了『創作概念竟源自台灣』。」

圖左為《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右為台灣作家黃海。

以下是台灣《商業周刊》文章部分節選:

什麼電影能比星爺(周星馳)今(2019)年的賀歲片更吸引人?答案是《流浪地球》。這部描述中國人拯救世界的科幻片,今年春節期間成為中國票房冠軍。其實此片最早源自一位台灣作家的科幻小說。

《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描述的是太陽將毀滅,中國人為地球裝上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但這個概念最早來自1988年台灣作家黃海(本名黃炳煌)的小說《地球逃亡》。

事實上,在黃海的小說裡,太陽即將爆炸,唯一活路是為地球裝上核融合反應推進器,把地球當太空船一樣推離太陽系。這和劉慈欣2000年發表的《流浪地球》相同。如今《流浪地球》電影大賣,有人質疑劉抄襲了黃海。

其實黃海後來曾撰文評論劉的小說:「如果仔細比較兩本小說的內容,就會發現,《地球逃亡》對於地球發動機的描述付諸闕如,小說僅提及了理論,地球發動機的外形和運作方式超出我的能力想像,只有略而不提。」和劉慈欣的小說相比,「《地球逃亡》只能甘拜下風。」

不過,該篇文章還是指出,《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一些硬傷。例如:為何科學家討論成功率是零的方案,卻被幾個人實踐就成功了?電影裡描繪「炸木星推動天體」,更是原著沒有的情節。事實上和電影相比,劉慈欣的原著更黑暗。但為了普及大眾,電影最後才拍成「人定勝天」的樣子。

最後,文章也點出一些看法,稱以往災難電影裡,拯救世界的是美國人(或白人),就如外媒BBC評論「對未來的藝術描繪,傳統上被視為西方的專利。」但這股傳統近年來開始被挑戰,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靠黑人主角阻止世界毀滅。

 

若人們能接受黑人拯救世界,為什麼不能接受中國人當英雄?英國《衛報》對《流浪地球》的評論:「中國用自己的科技大片挑戰好萊塢。」或許這才是此片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