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是文化大不同 移台港人:派發金額由數千變數百 生活壓力減輕

利是文化大不同 移台港人:派發金額由數千變數百 生活壓力減輕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農曆新年到來,發利是為許多家庭的重要習俗。然而,隨着許多香港移民定居台灣,他們發現兩地的利是文化存在顯著差異;生活成本上升下,台港兩地的利是文化在變化中反映了現實,既保留了傳統,也在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據中央社周三(29日)報道,在台灣生活的謝小姐表示,台灣的利是主要是由子女向父母贈送,以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這種習俗通常在年夜飯後進行,並且也會發給自己及親友的小孩,通常在年初一或初二就會發完。相比之下,香港的利是發放物件則更為廣泛,已婚人士通常會向未婚的後輩、公司同仁及小孩等發放利是,並伴隨着如「恭喜發財」等祝賀語。

謝小姐提到,自己在香港的時候,每年會發放數十至上百封利是,總金額約為5000港元。發給親密的親人時,每封利是的金額通常在100至500港元之間,而其他人則為20港元。而在台灣,她的利是數量減少至十幾封,總金額約3000新台幣(約712港元),這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無疑減輕了生活壓力。

謝小姐提到,在香港每年會發放數十至上百封利是,總金額約為5000港元。(資料圖片)

另一位移民到台灣的香港人黃小姐也表示,自從來到台灣後,她發利是的數量明顯減少,丈夫在公司也不再需要向同事發利是,這樣的變化不僅節省了開支,還減少了繁瑣的程序。不過,當她遇到香港的朋友時,仍會按照香港的習慣發放利是。

黃小姐更指出,過去在香港,一些經濟狀況不佳的朋友在農曆新年期間常常感到壓力,因為發利是和拜年需要花費不少。他們甚至不得不將利是的數量減到最低,或用請同事吃糖果來替代發利是。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