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參議院副議長下周訪台 邀台積電合作發展半導體

捷克參議院副議長下周訪台 邀台積電合作發展半導體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捷克參議院副議長德拉霍什(Jiří Drahoš)將在下周一(10日)訪台,展開為期一周的訪台計劃,主要目的是推動台捷晶片合作。他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是次行程他將會見行政院、立法院的重要代表,並與大學、中央研究院及產業界交流;並提到「政治會議是重點」,但身為前科學家,他也對其他議題十分感興趣。

今次是德拉霍什第4度訪台。他憶述,與台灣的合作於1988年開始,當時雙方透過書信聯繫,在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後才得以實際走訪台灣,並在1990年代中期兩度訪台,見證了台灣過去30年的巨大變化。2022年,儘管仍在新冠疫情期間,但他仍率領小型代表團訪台,並受到包括總統在內多位重要人物的歡迎。

而今次訪台,主要是延續上次計劃,推動雙方在晶片的合作進展。他表示,台灣在生產與研發晶片領域領先全球,捷克冀從中獲得啟發和經驗,並在國內共同開發晶片設計與供應鏈韌性中心,並進行人才培育。他又提到,捷克希望半導體公司,如台積電等,在當地建立研究中心,並加強雙方大學在晶片設計方面的合作。

德拉霍什強調,捷克擁有頂尖的研究設備,致力於晶片研究和設計,不過仍然有發展的空間。目前,該國正制定國家半導體戰略,建立總體計劃框架,同時也在擴大培訓計劃,讓學生成為未來的半導體專家。

半導體禁令升級 蘭德智庫:台灣晶片優勢有利維持兩岸微妙平衡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大選倒數計時,來自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高層代表團低調訪台,並在台灣大學舉辦了一場針對半導體技術和國家安全的研討會,探討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晶片出口管制及其影響。蘭德智庫高層指出,對中國晶片技術的抑制中,針對荷蘭極紫外光(EUV)設備的出口禁令最為關鍵。蘭德的專家認為,這一禁令大大阻礙了中國在高階製程上的技術突破,尤其是在7奈米以下的製程技術發展上,面臨顯著挑戰。

台媒《風傳媒》報道,這場為期三天的交流活動由蘭德總裁暨執行長馬西尼(Jason Matheny)率團,包括高層學者及專家組成的團隊,不僅與台灣政府高層會面,還與台灣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的學者們深度對話。這次由蘭德和台大合作的「世界與中國」項目,旨在探討科技、國家安全及兩岸關係等議題,成為觀察中美競爭及台灣在其中地位的重要窗口。

2022年9月14日,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在台灣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AP)

在10月23日的公開討論中,蘭德的專家們特別提到美國晶片出口管制政策,強調美國的目標並非要完全封鎖中國的技術進步,而是希望透過延緩中國高階AI晶片的發展進程,以爭取美國及其盟友在AI和其他高科技領域的時間優勢。特別是針對極紫外光微影設備的禁運,使得中國在先進製程上面臨瓶頸,無法有效進行3奈米以下的製程生產,從而延緩其半導體產業的整體升級。

蘭德專家指出,AI技術需求的增長給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了更大壓力。以美國科技企業如甲骨文(Oracle)和微軟(Microsoft)為例,它們正在大力發展大語言模型,這類人工智能技術的進展依賴於大量高階AI晶片的支持,需要數十萬顆晶片和龐大的數據中心來進行運算。反觀中國的AI技術,儘管華為推出了910B晶片,但仍難以完全滿足更高階的技術需求,這意味著在美國禁令下,中國的AI發展將受到制約。

新冠疫情期間爆發的晶片荒,曝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脆弱,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多國均正部署減少對台灣和南韓依賴。例如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建議斥資500億美元支持本土半導體生產。(Reuters)

與會學者和產業專家也深入討論了台灣半導體產業在這一競爭格局中的作用,特別是台灣在晶片製造上的技術領先,使其在地緣政治中具備了「矽盾」的戰略意涵。專家們認為,台灣不僅擁有全球最尖端的晶片製造技術,其高精密度的產能使得美國與盟國在技術發展上能保持優勢。然而,中國在28奈米及以上的成熟製程已經相對自足,並且正在積極研發更高階的技術,這對於台灣是否分享技術構成潛在威脅。

2024年8月20 日,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圖為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與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出席儀式。(Reuters)

蘭德的專家特別提到,兩岸的經濟互賴程度高,尤其是在半導體產業的合作方面,台灣若選擇支持中國大陸的技術需求,或可能導致這些先進技術被用於軍武的AI應用上,增加對台灣自身的風險。在場的一些產業界人士則認為,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依賴程度高,因此,台灣的技術優勢有助於維持一種微妙的戰略平衡,不至於將雙方推向激烈對抗。

此外,有學者擔心美國對中國AI晶片出口的管控,或將引發中國加速尋求技術自給自足的步伐,推動官方在國內投入更多資金發展半導體及人工智能。這也顯示出中美科技競爭不僅僅是科技層面的競爭,背後還牽動著兩國間的長期國際關係走向。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