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嶺郊野公園|與堆填區作伴行山 環保團體:幽美景觀大打折扣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紅花嶺郊野公園成立,獨特的邊境風光相信吸引不少行山人士到訪。不過,郊野與城市景色以外,新界東北堆填區常常映入眼簾,遇上特定風向,還傳來陣陣臭味。V'air低碳本地遊聯合創辦人鍾芯豫建議,政府可在郊野公園內介紹堆填區,讓山友了解垃圾問題。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認為擴展堆填區令郊野公園風光大打折扣,希望政府在減廢工作上加把勁。

李以強(左一)、黃錦星(左二)、鍾芯豫(中)及鄭茹蕙(右一)在紅花嶺山頂合照。(顏銘輝攝)

記者在1月底相約鄭茹蕙及鍾芯豫,還有旅行家創辦人李以強及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到紅花嶺行山,視察在3月1日成立的紅花嶺郊野公園。從禾徑山路起步,沿軍車路上山,途中有個位置清晰見到新界東北堆填區的擴建工程,甚至堆填區工程與山徑只是相隔一道閘門。

軍車路旁就是堆填區的擴展工程工地。(顏銘輝攝)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行上紅花嶺山頂。(顏銘輝攝)

鄭茹蕙表示:「東北堆填區又再擴展,緊靠其中主要的登山路,令新郊野公園的幽美景觀大打折扣(原本那個方向的景色也相當漂亮),登山客也要忍受一大段路的臭味才可以到達郊野公園。」她希望政府在減廢工作上加把勁,包括把握即將推行垃圾徵費的機會,做出減廢成效。

在紅花嶺高處往西北方向望,就是堆填區。(顏銘輝攝)
V'air低碳本地遊聯合創辦人鍾芯豫(右)行紅花嶺。(顏銘輝攝)

鍾芯豫提議在園內加設展板,介紹堆填區及香港的垃圾問題,趁機教育行山的遊客,「見到堆填區,是個好好的地方予我們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透過改善我們的生活習慣,去實現樂活惜物的態度,減低人對自然的影響」。

鍾芯豫建議在郊野公園內介紹鄰近的堆填區,喚醒市民關注垃圾問題。(顏銘輝攝)

紅花嶺郊野公園面積約530公頃,毗鄰香港與內地邊境。漁護署會將紅花嶺郊野公園內的蓮麻坑鉛礦遺址活化為開放式博物館,讓公眾了解當地工業採礦歷史和蝙蝠生態。

鍾芯豫認為礦洞會是新郊野公園其中一個最具吸引力的景點,她解釋:「公眾可以了解更多這個礦洞及香港以前的採礦歷史,例如在馬鞍山礦山那邊做了很多活化工作,都幾成功。另外礦洞入面有蝙蝠棲息,一般市民以前比較少接觸得到蝙蝠的生態。」

她補充, 洞內的蝙蝠棲息地會有圍欄保護,避免遊人和蝙蝠接觸,騷擾到牠們棲息;大家都要謹記無痕山林守則,在洞內保持寧靜,尊重周圍的生物。目前礦洞暫時封閉,進行活化工程,預計本年底完工,成為開放式博物館。

鍾芯豫致力推廣低碳本地遊多年。(顏銘輝攝)

鄭茹蕙也認同:「正在修繕的礦洞及附近礦場遺址,很值得參觀。礦洞大廳、附近建築物都反映當時規模不小的礦場運作,在香港相似而又可以安全地參觀的景點不多,無論喜歡文化歷史的朋友、或喜愛尋找打卡景點的朋友,均可以滿足到。」

【蓮麻坑6號礦洞一帶景色】

+4

鄭茹蕙還很享受登上紅花寨高處,眺望新界東北的山巒及海岸線,一方面沒有高樓大廈的感覺很舒泰及療癒,同時可以見到附近的小村落,又帶點點人氣及溫暖。她一直期待紅花嶺郊野公園成立,由於這一帶以前是禁區,「覺得好世外桃園。因為人煙少,保留了原始荒野的景觀」。

鄭茹蕙很喜歡走在紅花寨時觀看到的自然風景。(顏銘輝攝)

鄭茹蕙留意到,之前有人在紅花嶺玩越野電單車,希望被劃為郊野公園後,當局可以更好地保護這片土地。她道:「在疫情期間,見有越野電單車沿山脊玩,把山徑刨成一條條坑,當時都好擔心,因為未有法例保護,終於等到現在納入郊野公園,山徑也重新修復了,情況舒緩下來。」

鄭茹蕙、鍾芯豫及黃錦星視察紅花嶺的手作步道。(顏銘輝攝)

綠惜地球近年積極推動行山徑保育,開辦自己山徑自己修的義工培訓計劃,推廣手作步道的概念。鄭茹蕙認為紅花嶺的山徑以手作步道的方式及天然材料興建,融合遭邊自然環境,相信到訪遊客亦會欣賞,但她發現政府撥入紅花嶺郊野公園手作步道建設的資源很少,人手不足,以至進度緩慢。她希望政府可以增加資源,加快手作步道及基本配套設施的興建,便利遊客前往郊遊。

鄭茹蕙還建議,趁紅花嶺郊野公園新成立,在這裏舉行手作步道的公眾參與工作坊,她說:「一來認識新的郊野公園,二來可增加對香港郊野資源的歸屬感,學習無痕山林及愛惜郊野。」

鍾芯豫亦在紅花嶺接受訪問。(顏銘輝攝)

「郊野公園不只是一個康樂或教育的地方,也是一個解決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的重要緩衝區。」鍾芯豫希望行山人士可以低碳方式遊覽郊野公園,例如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她還提到行山人士的噪音問題,「現在多了人帶喇叭上山,有時候會騷擾到其他行人及野外生物,尤其是一些夜間活動的生物」。

鍾芯豫在觀景台自拍。(顏銘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