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盃.後記|回望採訪香港足球10年 我們竟已走得這麼遠

撰文:高詩琦
出版:更新:

港足的亞洲盃之旅正式結束了。
事先聲明,本文目的絕非理性分析敗因,若想討論港隊輸什麼,請按上一頁離開。
競技體育很現實,結果就是一切;說着重過程,很多時是因為實力不足導致結果不好。但承認實力不足並不可恥;港足在亞洲盃的確是實力不足,但過程也的確很令人享受,因為這過程太美好,美好得比賽完了半小時,球迷還聚在看台上不願離開,球隊一而再回到場上,球員一邊離開球場一邊多次回頭看球迷,大家都不想這一切終結。
不願結束還是結束了,各大專頁有關港隊的帖文馬上出現批評、或是嘲弄的留言,一如預期。要分析敗因能寫萬字文,但比賽結束後當下,想以自己採訪本地足球的十年,說說港隊這段亞洲盃之路為何令人著迷。
We have come a long way.

對巴勒斯坦補時7分鐘,落後0:3,熟悉的感覺又一次襲來:「出局」。筆者這時放下相機,環顧球場,希望將港隊出戰亞洲盃決賽周的畫面盡量多看幾眼,看着遍布球場的「AFC Asian Cup Qatar 2023」字樣,感覺突然又有點不一樣:「出局」了,但我們是在亞洲盃決賽周呀。

葉鴻輝(1號)與一班港足球員答謝球迷支持。(袁志浩攝)

筆者2014年開始採訪本地足球,第一次在外地採訪港隊就是同年的東亞錦標賽外圍賽次圈,老實說,這是昔日港隊最有機會參加決賽周的比賽。第一場就輸給朝鮮,已知出線渺茫,最後還賽和關島,但在乎的人也沒有很多,當年會作客打氣的球迷也寥寥。比賽像無聲無息地踢完,大伙回港,繼續在聯賽的日常,沒有掀起任何波瀾;媒體也沒有特別覺得可惜,也許還在想回港前剩下的時間要吃什麼。

東亞盃外圍賽:由出局 到採訪沒有港隊的決賽周

緊接下一屆,即是2017年舉行的東亞錦標賽,港隊又一次外圍賽次圈止步,一切同樣淡淡的,期望本來就不大。但因着工作安排,筆者倒是親自去了東京採訪這沒有港隊的東亞盃,因為不是參賽屬會(中國/韓國/日本/朝鮮)的記者,申請採訪證費了一番功夫,當時拜託了香港足總幫忙,足總的職員替我聯絡上東亞足協時,轉述對方的話:「他們沒想過會有不是參賽屬會的記者想採訪呢」。

由於賽事翌年即2018年有俄羅斯世界盃,加上東亞錦標賽不在國際賽窗口、賽事說穿了也不重要,日本和韓國都派出堪稱「B隊」甚至「C隊」的陣容,顯然是要為世界盃揀選後備,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亞洲盃和世界盃。儘管如此賽事水平還是很高、比賽速度很快,日本的小林悠和韓國的李在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實前者連世界盃名單都入不到,東亞兩強的門檻就是這麼高;另外,當年的國足,還能跟韓國踢成2:2。

2017年東亞錦標賽決賽周,香港隊沒有取得資格,日本和韓國派出二、三線陣容,水平還是很高,相中是當屆令人印象深刻的日本球員小林悠入球後慶祝。(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1

當時在滿是中、日、韓記者的媒體室,一場記者招待會設有英、韓、日、朝鮮語之間的即時傳譯,4個戴着連咪耳機的傳譯人員就坐在記招枱前,排成一列,台上教練球員一說話,他們也跟着傳譯,記者只要在大會提供的耳機選擇頻道,便能立刻收聽到傳譯。三地記者進入作戰模式,不住向台上發問,筆者是唯一的「外人」,雖然大戰氣氛濃烈,賽事也令人開眼界,但最後還是事不關己……不住想,到底香港隊甚麼時候有機會參賽呢?

當年韓國隊奪冠,還在當打時期的金信煜奪得神射手,右一的趙賢祐翌年在世界盃有好表現,他和左二的李在成今屆都有出戰亞洲盃。(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哪怕對手派C隊也好,真希望港隊也能參加這樣的比賽」,當時的我這樣想。畢竟香港記者能採訪什麼比賽、能有什麼見識、獲得什麼待遇,很多時都取決於香港隊能參加什麼比賽。

東亞盃決賽周:港足的大事 卻是日本韓國的練兵場

2018年,筆者採訪完印尼雅加達亞運會、港足U22在16強出局後,年底有東亞錦標賽外圍賽次圈再次在台北舉行,這次以觀眾身份前往,該屆處於港隊一個轉換期,金判坤辭任、加利韋特執教,球迷對於入決賽周又有了新的期盼,近100位球迷去了台北觀賽,聲勢浩大。又一屆外圍賽,我們的願望沒變:贏朝鮮,雖然最後還是沒有贏,但憑着對關島和中華台北較佳的對賽成績,港隊隔了三屆賽事,終於又打入了2019年的決賽周……球迷說,這就是我們的世界盃啊!

東亞錦標賽的重要性有多高,我們自是知曉;但如前文所說,這是當時我們能打入的最高級別的比賽了,對我們來說,這是值得慶祝的。

決賽周在韓國釜山舉行,前往觀賽的香港球迷更多,加上時局,氣氛熱烈卻有點壓抑。我們終於跟日本和韓國站在同一個舞台上了——不過日本隊又一如既往派出主要由22歲以下球員組成的C隊,今次是要為奧運揀後備;韓國作為東道主較有決心,在休季的韓職、日職、中超挑選了最好的球員,陣中有現在已廣為全球球迷認識的金玟哉和當時在溫哥華白帽落班的黃仁範。

2019年的黃仁範,他在2022世界盃和2023亞洲盃都是韓國隊核心。(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5

老實說,參加這樣的比賽,即使對手不是強陣,我們也早預期港隊會輸,對日本那場0:5輸得很痛,赤祼地告訴大家,這就是一個認真發展足球、有全盤計劃去發展的國家,而且全國上下都願意確切去執行,香港嗎?很抱歉,無法相比。筆者拍攝賽事時,身旁來了兩位內地記者,拍了半場,他們嘆氣,「不行呢,水平差太多了」,然後便收拾行裝離開。

這就是當時香港足球的處境:入到東亞錦標賽決賽周已是大事,但其實對手只當練兵,而我們仍毫無辦法匹敵。能參加已很開心……嗎?但完敗的賽果,心裏還是有點鬱悶。

2018年在蒙古舉行的U23亞錦賽外圍賽,陣中不少球員都參加了今屆亞洲盃決賽周。(資料圖片/高詩琦攝)

U23亞錦賽外圍賽:港足現時主力的成長一役

說完東亞錦標賽,想「回帶」說一下2018年在蒙古舉行的U23亞錦賽外圍賽,等同青年版亞洲盃,在筆者心目中也是另一近年不太多人留意、但很確實地代表着港足成長的比賽。

當年參賽的適齡球員,也不少都是來自打入2013年亞少盃決賽周、被球迷稱為「黃金一代」的球員,同組對手也不算太強,有東道主蒙古、新加坡和老對手朝鮮,爭取以「最佳次名」出線絕對是可以實現的目標,筆者也看準這一點逕自到了蒙古。不過第一戰,港隊就1:1賽和新加坡,在零下幾度、連相機也凍到自己關機的天氣下,這盤兜頭淋的冷水卻比外宿大草原的夜晚還冷。

又一次「出局」了……唯有好好享受假期吧。

+5

這班U23球員之後不少都有長足成長,安永佳成了中甲神射手、不再是在蒙古那個只懂死命向前衝的男孩;當日還是長髮、瘦小的陳晉一,被大他6、7年的對手撞飛很多次,到現在已是1.9米的高大後衛,心態和體格都足夠跟伊朗球星抗衡;當時踢足3場正選、取得入球的茹子楠也很好地回應了外界的期待。

不得不提,那一屆只踢了半場的周緣德,是有落場的球員中筆者唯一拍不到照片的球員,沒想到,他現在竟能在亞洲盃舞台讓筆者彌補這遺憾。胡晉銘、林衍廷、羅梓駿,也成為了能擔起「亞洲盃代表」稱號的球員了。

當然,就像筆者之前在港足器材小隊專訪中寫道,對香港足球投入感情的話就「GG」,這件事,總在你有希望時令你失望,但在你失望到絕望時,又突然帶來感動。

2020年進入疫情時代,香港一切停頓,包括足球,筆者的崗位也有所轉變,在前線採訪的時間大減。到2021年,難得有機會出外比賽的香港U23代表隊,部份球員因在U23亞洲盃外圍賽後醉酒違紀,遭停賽一年,這盤冷水比當日蒙古那一盤再冷十倍,不僅又一次招來社會各界冷嘲熱諷,也令當時剛上任的港足主帥安達臣迎來一個艱難的開始。

坦白說,當時對於香港足球的前境,筆者是悲觀的,覺得也許見證過2014至15年世界盃外圍賽的「熱潮」、當時港隊的拼勁,也許已是記者生涯能遇上的港足頂峰了?

果然,絕望的時候,它又突然會令你看到希望。

誰料到2022年,港超聯因疫情再腰斬,港隊在陣容不整之下到印度踢亞洲盃外圍賽,異常惡劣的環境下,竟相隔56年再次打入了亞洲盃決賽周。筆者在太子一個場地與朋友一起觀看香港擊敗柬埔寨的賽事,當時我們都因限聚令久未體驗到熱鬧,但遠在印度的港隊,那股力量從電視直播傳回了香港,讓球迷獲得了久違的興奮。

日前採訪港足器材小隊,他們談及當時印度環境實在太惡劣,許多人生病、或被食水感染,除了沒剩幾個健康的球員,職員也一樣傷兵滿營,只得臨場互補,後勤職員一早已安排球隊一完賽、入更衣室吃兩片預先訂好的薄餅,便立刻前往機場離開印度,他們甚至以「着草」形容。港隊落實出線時,他們已然離境。聽完,覺得那次出線又添了點傳奇色彩。

於是,10年間,港足的常態由東亞盃外圍賽出局、U23亞洲盃、亞運16強出局、亞洲盃外圍賽和世界盃外圍賽也出局,到參加日本和韓國派出「C隊」練兵的東亞盃,到亞運4強,到現在竟出戰亞洲盃決賽周——雖然不同組別,但香港隊終於參加了日本和韓國都派出A隊的比賽,各地球迷也會聚集在市場造勢、唱歌熱舞,來自不同國家的球迷、媒體間會互相交流……這些全都是筆者只在世界盃決賽周見過的場面,而這就是「真正的大賽」。

在香港對巴勒斯坦前一天,我跟《體路》行家在媒體中心邊看着卡塔爾對中國的比賽,邊討論着各場賽果如何影響港隊出線形勢,日本對印尼要怎樣……「以前我唔會想像到,我哋可以喺亞洲盃有呢個對話」,我說。行家笑着:「其實件事好X癲!」

真的「好X癲」,由東亞盃外圍出局,到今天港隊能在亞洲盃踢出精彩比賽,出局也算昂首離開;球迷也一樣,從10年前隨隊作客的個位數字,今次在多哈,3場比賽,人數一場多過一場,有一早計劃要來的,也有即日來回的、還有回到香港又再來的……看台上500名齊整吶喊、同喜同悲的球迷,令球隊將帥都難以割捨。

+1

足球跟本地文化、身份認同是絕對無法分割的,我們作為外地人看英超等球賽,能選擇支持哪一支球隊,但無法體會那種血脈相連、歷史情仇;而自己出生地的代表隊,我們無法選擇,卻是那樣密不可分,完了比賽,球迷、球員、職員都落淚。這支香港隊,跟十年前見到的完全不一樣,很實在地展現了:我們是一個個體。

香港足球實力有進步但仍不足,從來都沒有清晰長遠的計劃,靠着燃燒小撮人的熱情去支撐,也許未來一段時間又會回歸平淡,這些大家都明白也看在眼裏,但這十年,我們真的已走了好遠、好遠。

期待我們的下一次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