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中國足協換屆後首次對外亮相 新主席稱絕不再推出奇葩政策
中國足協在上周一(16日)選出新任主席及旗下成員,前遼寧省體育局局長宋凱當選,並在今天(23日)與其他成員首次對外亮相。
宋凱表示他會以青少年足球發展作為頭等大事,而且足協「絕不能再出奇葩政策,這是底線」。
中國足協自去年至今經歷貪腐風暴,足協內人事天翻地覆,前主席陳戌源及國家隊主帥李鐵等人均被拘捕調查,至上周一才選出第12屆成員,由宋凱擔任局長,副局長則為袁永清、孫雯、楊旭、許基仁4人。
據內媒網易報道,今次宋凱等人選擇在U15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決賽第二回合首次對外亮相,表達了他們對青訓的重視,宋凱在會議中明確表示:「我們主席、秘書長和副主席選擇青訓作為第一次公開亮相,絕不會搞形式主義,而是會把青訓作為頭等大事。未來中國足協要把青訓當成頭等大事來抓。」
他又提到現今中國的青少年足球缺乏穩定體系:「12歲時中國球員和日韓球員水平相當,但到16歲差距就很大,這主要是競賽體系的差距。只有多參加高水平比賽,球員才能不斷成長。我們的競賽體系問題是不穩定,青少年競賽體系一定要保持穩定。」
宋凱認為中國足球最大問題就是變來變去,「甚至有人說,你哪怕堅持5年的穩定也行啊?但5年的穩定顯然太短了,必須要更長期的穩定。」
絕不能再出奇葩政策
中國足協過去曾推行過不少惹來重大爭議的政策,當中最著名及最具影響力的,當屬U23政策及球會名字中性化。
2017年時,中國足協在中超推出「U23球員新政」,最初規定是「報名的18人名單中,必須有2名U23以下球員,其中必須有1人正選。」此項政策隨後經過數次調整,包括與外援人數掛鈎,又或是必須要有3名U23球員上陣等等。
由於推行以來產生過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亂象,亦被外界批評過這種硬性規定既不公平亦不現實,最終這項U23政策在2023年被取消。
這項最初為了鼓勵國內球隊重用青年球員的政策,為何會引來大肆批評?原因是足協的管理層沒有設想過這些規條會帶來什麼結果。為了達成規定,各球會主帥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在比賽最後幾分鐘才換入U23球員,甚至一人入替後沒過幾分鐘又換走另一名U23球員「湊數」;明明正選上陣才15分鐘,但因為只是U23,入球後卻馬上被換走;U23的門將由於需面對極大壓力,而在場上頻繁失誤……諸如此類的亂象頻生,多年來為U23政策留下不少爭議。
此外,球會名字中性化的政策亦在某程度上極大地打擊了中超聯賽。由於這政策推行時間為2020年末,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最強烈的時間,國內經濟受創,不少企業資金鏈斷裂,球會名字中性化帶來的結果,便是不少球會在疫情缺乏收入期間,再失去冠名所帶來的巨額贊助費。
據中國新聞網統計,國內各級聯賽近4年有39間球會消逝,當中包括武漢三鎮、廣州城(前稱廣州富力)、河北隊(前稱河北華夏幸福)等著名中超球會。內媒足球報表示,目前中國職業聯賽正陷入困境,因此贊助商冠名的政策可能會在下個球季回歸,但仍需保留中性名在其中。
新任足協主席宋凱稱未來每項決策都要符合社會大眾的預期,絕不會再推出「奇葩」政策,「先守正,再創新」,並表示這是底線。
然而國內網民褒貶不一,有人認為「總算是來了個正常人」、「他這幾句話說的還是思路挺清晰,希望多幹實事」;亦有人覺得目前只屬喊喊口號的階段:「哪一任不是這樣喊的口號」、「只是換了一個官僚而已,喊再多也沒用」。
宋凱最後透露足協目前正在探討舉辦U17世少賽及U20世青賽,新人事新作風,一切看起來似乎上一任截然不同,然而最後結果如何、到底是不是只屬口號,則還需觀察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