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遭蜂螫怎樣處理?會否致命?山藝教練:遇蜂群宜保護頭頸部位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今日(12日)在芝麻灣發生一宗罕見的蜂螫後死亡意外,一位漁護署職員工作時遭蜂螫,大約在4、5分鐘後失去知覺,由直升機送院後不治。
曾任飛行醫生的急症科專科醫生鍾浩然表示,大部分人遭蜂螫後的症狀都很輕微,叫大家不用太擔心。若果蜂螫後短時間內出現全身出紅疹、呼吸困難等過敏徵狀,則要盡快報警求救。
蜂螫是行山及戶外活動期間有機會出現的意外,可能不少山友都聽聞過甚至親身遇過蜂螫。山藝教練盧澤琛表示,行山時遇蜂群的話,應盡快離開,必要時用衣物或毛巾保護頭頸部位。

這宗蜂螫後死亡意外發生在今日早上,該漁護署職員與同事由貝澳出發,行往芝麻灣郊遊徑一帶植樹,期間被蜂螫。約4、5分鐘後,他失去知覺,同事報警求助。有在場職員透露,見到事主被蜂群追趕。傷者由直升機送院,醫護人員為他進行心外壓急救,至中午不治。

急症科專科醫生鍾浩然。(資料圖片)

急症科專科醫生鍾浩然表示,被蜂螫後死亡的原因不一定是蜂針內的毒素造成,還有其他可能性。他說:「例如他被蜂螫後要逃避蜜蜂,要跑要走,情緒激動又可能導致潛在心臟病發。到最後傷者因為什麼原因過身,還要等解剖才知道。」

山友分享被蜜蜂追引起熱議 生態導賞員解釋蜜蜂追人原因

鍾浩然解釋,大部分人被蜂螫後症狀輕微,「讀者不用太擔心,不用恐慌」。蜜蜂、黃蜂的針內有毒素,當蜂針刺入皮膚,毒素亦會在傷者的皮膚釋放。鍾浩然說:「大部分人的反應輕微,只有被螫的地方痛痛地、痕痕地。」

行山時經常會見到蜜蜂,有時河水不犯井水,有時不知為何會纏繞住你。(顏銘輝攝)

他續說:「嚴重一點,除了痕及痛外,被蜂螫的地方會有局部紅腫,這種情況也沒有生命危險,通常過兩三日或者一星期紅腫就會消退。」

如果行山人士遇到蜂螫,首先帶傷者與同行人士到安全地方。若果螫刺嵌入皮膚,可用鑷子拔除,但要避免擠壓毒囊。若果身上沒有鑷子,利用卡片或信用卡都可以。冷敷法可以減輕腫脹及痛楚,另外把傷處抬高,也是減輕腫脹的方法。

相關文章:【專業意見】急症室醫生馮顯達醫生:一張卡片可自救

鍾浩然表示症狀輕微的話,傷者不用到醫院求醫,用清水或皂水清洗傷口,避免細菌感染。他指出,只有極少部分人被蜂螫後會出現嚴重過敏反應。

鍾浩然曾經擔任飛行醫生多年,未曾遇過因蜂螫而嚴重過敏的病人。(張浩維攝/資料圖片)

曾經長時間在飛行服務隊服役、擔任飛行醫生的鍾浩然解釋:「病徵會涉及身體多個系統,會有全身反應,傷者有機會全身出紅疹、風癩,臉、口唇、口腔內以至咽喉都會有腫的情況。如果你咽喉腫的話,有機會堵塞呼吸道,有窒息而死的危險。最驚是這種情況,你窒息透不到氣,很快就會昏迷及致命。」

鍾浩然表示過敏反應或會影響呼吸系統,出現氣管收窄的情況,導致呼吸困難,而循環系統亦有機會被影響,出現低血壓、心跳快的徵狀,之後可能會休克、神智不清及昏迷。

行山人士不用太擔心,蜂螫導致嚴重過敏很罕見,致死的更加少。(顏銘輝攝/資料圖片)

鍾浩然表示這些嚴重過敏反應都會在蜂螫後短時間內出現,「如果你被蜂螫後一小時都沒有出現過敏反應,基本上是安全的。若果有的話,可以很大件事,未必一定死,會有潛在致命風險。」他強烈建議,若果有嚴重反應,要盡快報警求救,入院治療。

了解其他行山意外小常識:行山|中大物理系講師拆解雷擊意外 收起手機眼鏡沒有預防作用

行醫多年鍾浩然處理過過敏反應的個案,但未遇過因蜂螫而嚴重過敏的病人。他表示為過敏反應的病人治療時,會見招拆招,若有上呼吸道腫脹,則為他插喉,保持氣道暢通;若果是氣管收窄,則給他氣管舒張劑。鍾浩然說:「如果他血壓低,我們會吊鹽水,或者打腎上腺素,幫傷者提高血壓;給他抗敏感藥,例如可以透過靜脈注射方式打類固醇。」

山藝教練盧澤琛。(林若勤攝/資料圖片)

山藝教練:遇上蜂群用衣物保護頭頸部位

到郊外行山,有時都會被蜜蜂纏擾,山藝教練盧澤琛建議行山人士保持冷靜,可以根據3種情況作不同應對。他表示:「如果遇上一隻半隻的小蜜蜂圍繞飛行,可以靜觀其變,不用太大反應。一般小蜜蜂都會自行離開。」

「如果遇上體形較大的黃蜂或胡蜂之類,那怕是一隻半隻,最好跟它保持距離、慢慢後退。因為其攻擊力及毒性也較強。萬一在山徑上遇上蜂群,應盡快離開,必要時用衣物或毛巾保護頭頸部位。」盧澤琛續說。

碧咸曾經在公開場合被蜜蜂追纏。(Getty Images)

為何蜂會追人?

為何蜜蜂會追纏人?記者3年曾訪問時任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項目主任Hugo,他表示人身上的氣味可能吸引到蜂,有機會是沐浴露、洗頭水、髮蠟、蚊怕水、止汗劑、防曬……有濃烈氣味的東西都有機會吸引蜜蜂。

3年前,時任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項目主任Hugo分享行山遇蜜蜂的經驗。(顏銘輝攝/資料圖片)

Hugo說:「蜂其實可能沒有惡意,牠純粹好奇,覺得有件東西在牠的蜂巢附近,或者在牠找食物途中遇到你,有點探索的意味。牠不是故意搔擾你,只是好奇看一看你是什麼。」他還補充:「汗水都有機會的。昆蟲有時需要水份及礦物質,如你身上或衣服上有汗水,還有些鹽在上面,都可能吸引到蜜蜂注意。」

蜂除了被氣味吸引而追人外,亦可能是行山人士不經意地搔擾到蜜蜂,例如山友近距離經過蜂巢,或者妨礙牠覓食。

美國體操運動員曾被蜜蜂嚇到花容失色。(Getty Images)

如果蜂追纏我,我應該怎樣做?

本身是資深生態導賞員的Hugo表示,被蜂追纏首要鎮定,他說:「首先不要害怕,如果你知道牠是一隻蜜蜂,就避免做一些大幅度的動作,不要撥牠,千萬不要當牠是烏蠅拍牠。」Hugo建議行山人士以穩定速度行開,「牠應該追多一陣,就不會再跟你。」

Hugo還分享了一個小貼士,他說:「這是我自己經驗,我會掩住耳朵,令自己聽不到蜂拍翼的聲音,我都跟其他人都試過這做法。你會鎮定一點,不會太害怕這隻蜂。你聽不到牠的聲音,人就會冷靜下來。」

為何蜂會降落在皮膚上?為何牠還好像輕輕刺我?

Hugo表示試過蜜蜂降落在他的頭髮上,他解釋:「有機會是牠腳上有細勾,降落時,你會有少許刺痛的的感覺,不是真的針刺。牠還可能想吸取一些水份及礦物質,剛巧你的皮膚上的汗水有。牠不是有心攻擊你的。」

蜂停留在我皮膚或頭髮上,應該怎樣做?

Hugo強調要鎮定,不要害怕,先給予時間,等蜂自行飛走。他說:「如果牠不飛走的話,你就輕輕撥一撥。所有動作都要緩慢,不可以像拍蚊那樣一下子拍向牠。」

Hugo叮囑,千萬不要當蜂是蚊般拍打,因為當蜂感到生命受威脅時,就會螫傷人。他聽過一個個案,有人在晚上行山時感到背部有昆蟲,不知是蜂,一下子拍下去,結果就被螫傷。

怎樣可以避蜂?

Hugo說:「有其他人講過,穿淺色的衣著,不要太花,但個人經驗覺得作用不大。我會盡量避免使用有氣味的物品。有講法指,用含避蚊胺的蚊怕水,都有驅蜂效果,但都要留意,你用的蚊怕水會不會有香氣,有氣味的東西,有機會吸引到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