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源 下一站
剛度過37 歲生日的陳浩源,前半生就是一部奮鬥年華的劇本。
23 歲那年的農曆年三十遇上車禍,失去左腳,10 個月後離開醫院,從此依賴輪椅生活。為了讓往後人生「容易一點」,用了15 個月、破釜沉舟式,成功練成以義肢走路。
由坐輪椅到站起來,走上羽毛球運動員之路,才是高潮迭起之處。
花了幾年時間駕馭輪椅,達致「人車合一」的打羽毛球,由香港首位輪椅羽毛球運動員,到2021 年奪得東京殘疾人奥運會羽毛球男子WH2 級單打銅牌,陳浩源說羽毛球是他的信仰,賦予他做人的價值,讓他重新站起來,磨練成今日的我。
從一個心高氣傲的小子,成長為受人尊重的運動員、母親和妻子引以為傲的男人,陳浩源希望自身的經歷,可以勉勵、扶助同路人,活出自我價值,令香港成為「每個殘疾人士都可以抬起頭、走出街的城市。」共融的最高境界,他認為就是社會沒有傷健、膚色、語言等分野,人人「乜都預埋你一份」,一起共創未來。
用喜劇手法演繹悲劇,把很壞的時光轉化為美好的結局;下一站,平日習慣用義肢代步的陳浩源繼續用心走,目的地是比巴黎更遠的地方。
最壞的時光 最好的時光
陳浩源(Daniel)成長於荃灣石圍角邨,如同那些年的屋邨兒童,他把幾個足球和羽毛球踢著玩著,培養出對運動的興趣;然而直到中學,才開始主攻羽毛球。
「其實是一條很簡單的數學題。踢足球做前鋒,一場最多取兩三分,但舊制羽毛球一場可以取15分。」此時,他不忘笑著補充:「加上羽毛球是一項個人運動,比較適合我獨行獨斷的性格。」
話雖如此,自小愛跑愛跳的他當年沒有想過要做職業運動員,畢業後從事文職工作。「小時香港運動風氣不如現在的盛行,做運動員不容易。」問他年輕時的理想職業,他半瞇起眼憶述:「可能做marketing,可能會成為一名頗成功的sales,因為我講嘢幾叻。」
住院十月 「唔敢照鏡」
2008 年的農曆年三十晚,正當大家團年之際,他遭遇車禍受重傷,被切除左腳,在深切治療部和病房住了10 個月。曾經意氣風發、身高六尺的年輕人,從此與輪椅形影不離,一開始根本難以接受,「我甚至不敢照鏡,不敢承認鏡中浮腫、傷痕斑斑、身體有缺陷的人就是自己。」
當時在醫院過著意志消沉的日子,直至從一名探病的朋友口中得悉輪椅羽毛球運動,前路才開始見到光明。由於他本身對羽毛球有濃厚興趣,加上發現在一場公平比賽中,與相等的對手較量,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便饒有興趣的躍躍欲試。
不過,當年香港殘疾人羽毛球輪椅組別未有香港代表隊成員,只有十多名業餘球手,深深被吸引的他一出院,就跑去報名參加本地業餘賽,並用大半年時間摸索和練習輪椅羽毛球打法。「那時和教練一齊『盲摸摸』練習了九個月,不停對著短片摸索如何打、如何走位。可能我比較年輕和有根基,所以pick up 得很快,最後還在賽事中拿下冠軍。」
勝仗 發瘋的宣告世界
說到人生第一場輪椅羽毛球賽事成績,今天仍難掩興奮和喜悅。「我摘下冠軍之後,直情『癲咗』,在街上見到人就想向人宣告『我係香港冠軍、我係香港冠軍』……」這面獎牌的意義是體現了價值之所在,讓他相信:「只要你肯努力做一件事,必得回報,找到自己的價值。」
陳浩源說:「羽毛球是我的信仰,它令我重新站起來。」受傷後,地方仍是熟悉的老地方,可身體已經不同;參與輪椅羽毛球,帶給他重獲肯定和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
首嘗冠軍後,他不斷挑戰自己。出院一年決心捨棄電動輪椅和拐杖,學習單靠義肢走路,結果用15 個月「願望成真」;為顯決心,更毅然捐出電動輪椅,破釜沉舟要自己「不回頭」,好好走下去,至今已十餘個寒暑。
由業餘球手轉型為香港首位職業輪椅羽毛球員,陳浩源說很多時候都得靠自己摸索技巧和自創打法。12 年間奪得63 面獎牌,現在每星期花六天時間訓練,形同上班,他說一路走來,不止要證明自己的價值,自言部分原因來自「鬥氣」的性格。
參與殘奧 消弭誤解
「開始玩比賽時,有朋友說因為我,才知道有殘疾運動員。」細問之下,這位朋友原來不知道香港歷年出了余翠怡、梁育榮等國際知名的殘疾運動員,而且以為殘疾運動員「唔出汗」、「唔使郁」,獲獎也只因參賽人數少。聽到這些誤解,陳浩源沒有當場指正,「只有親身做到成績,才可以改變他人的想法」;而這個「教育」,沒有比在殘疾運動界最大舞台 - 殘奧項目上奪獎,來得更有說服力。
陳浩源2021 年在東京殘奧運羽毛球男子WH2 級單打,為香港奪得銅牌。今天說起賽果,他欣然一笑:「我應承自己要做一個受人尊重的運動員。雖然我拿了銅牌,但這麼多年來,我努力開創香港輪椅羽毛球這條路,一步一腳印,儘管你輸(金牌),香港觀眾仍然會尊重你。」
兩個女人
他是母親的驕傲,妻子則是他訴心聲的「樹窿」。兩個女人的守護,育成今日的他。「沒有她們,我一個人的力量,根本做不來。」所以,「掌聲應該分給她們的」。
媽媽「養大我兩次」
陳浩源形容媽媽「養大我兩次」。第一次養他至成年,發生意外之後養了他第二次。她指這只是盡本份,他則認為是超額完成,兩次。
他一直形容自己有位「神奇媽媽」,因為媽媽在他「甚麼都不是」、一無所有的時候便一直守護和照顧他;他留院十個月,媽媽擔起家庭經濟支柱,既要奔波工作,每日還堅持到醫院送餐,鼓勵他重新振作。
很多人稱讚他是生命鬥士,但他更希望將掌聲分給一直陪伴身邊的媽媽。這位「神奇媽媽」甚至不忌諱向別人提起自己有個殘疾兒子。「亞洲社會好忌諱公開有家族成員是殘疾人士的事實,但媽咪在我意外後,仍經常將我掛在嘴邊,向別人說她的兒子是殘疾人士,但他好叻……」可見陳媽媽對兒子有多驕傲。
感謝妻子 陪著我走
談到相伴14 年的妻子,陳浩源說話慢了下來。
妻子是他的中學同學,意外發生時,彼此拍拖僅三個月。失去左腳後,考慮到她尚有大好青春,他卻無法保證可以給她幸福,反過來更可能要她照顧一輩子……思前想後,他毅然提出分手。
「吓,你都幾殘忍喎!」那時仍是女朋友的她當下的反應是驚愕,感動他的是她的諾言。 她說:「大家都不知道前路如何、未來會行到那裡,但我承諾會一直陪你,直到你重新站起來。」不是口裡說說,住院期間她一直陪他聊天、做物理治療,見證他由依賴輪椅到使用義肢自如走路,結果他不止站起來,兩人更一起走入教堂。「我好多謝太太一直陪伴,做我嘅樹窿……」
共同 VS 共融
從前的陳浩源,為事業打拼,「想做有錢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現在,他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我可以代表你愛的城市出去爭榮辱、爭勝負,與海外運動員做朋友,也多了人認識你的故事,意外前是沒有這機會的。」幽默的他還笑言:「這些經驗,晚年即使要去榕樹頭講故,都有嘢講。」
陳浩源指意外讓他成長,學會關心別人。「我以前常自恃有小聰明,加上生得高,習慣向下望人;意外發生後,我坐輪椅向上望人,多了機會要人幫助。」今天他薄有成就,認為是時候用自己的故事鼓勵別人,為社會帶來正能量,這當下更體驗到,原來「施比受,更有福」是真的。
望殘疾者 抬頭走出社區
他早前擔任香港賽馬會獎學金頒授典禮的主禮嘉賓,分享自身經歷,鼓勵年輕人珍惜所擁有的,相信自己,並放膽去追尋夢想。香港賽馬會獎學金自1998 年成立以來,已向超過800 位香港及內地同學頒授獎學金,總額超過6.4 億港元;除了支持本地八間大學和演藝學院本科生,亦涵蓋當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香港每12 個人就有一名殘疾人士,但你在街上很難發現,因為他們都躲在家中不出門。」作為過來人,陳浩源明白殘疾人士外出需要無比勇氣,為了讓他們重拾自信,他積極推動殘疾人士運動計劃,讓同路人在運動中找到滿足感,抬起頭走出社區,其中一個運動就是講求智力和團體合作的地壺。
「地壺運動不講求力量,可以小朋友贏大人,殘疾人士贏健全人士,是一個很好的共融活動。」活動由殘疾人士擔任導師,讓他們增強自信、獲得別人尊重,更讓學生認識殘疾人士不只是尋求幫助的taker(受者),還可以是有貢獻的giver(施予者)。
實踐共融 從心出發
一方面要教育大眾停止歧視,另方面鼓勵殘疾人士重拾自信走出去,陳浩源認為非一人之力可以實現,需要社會眾志成城才能玉成其事。「好多人覺得『共融』是餐廳提供輪椅位、斜台,但我覺得這頂多只是『共同』,換言之他們有他們食飯,你有你一邊玩。」
他認為,實踐共融應從心出發,「真正的『共融』是傷健人士自自然然地坐埋一齊傾偈,你不為意我是殘疾人士,我不為意你是健全人士,大家沒有距離;而當社會多一點理解殘疾人士的需要,心入面『預埋佢一份』,行動和計劃就自然可以做到共融的目標。」更進一步來說,「不止傷健共融,長幼、男女、不同膚色和種族……多方面都可以做到共融。」
「我會用足夠份量的髮蠟」
觀眾欣賞陳浩源在殘奧場上的英姿,偶爾也會被他整齊、貼服的髮型「吸睛」。網民不時笑問:「陳浩源究竟用哪款髮蠟,為何『吹極都唔散』?」
陳浩源在訪問期間,向廣大網民公開承認:我是講究打扮的。
他說每天僅花五分鐘整理頭髮,但會用「足夠份量」及waterproof 的髮蠟,所以「落雨都唔塌」;而且,他經常理髮,大概十多日一次,以保持整齊。
傷殘人士 有權愛美
一則關於他的愛美故事,發生在意外後的住院時期。因為覺得醫院的病人服不好看,他特意在親友探病前換上運動服,有位殘疾院友見狀大潑冷水,「你這麼貪靚幹麼?沒有人會留意殘疾人士的。」他心生疑惑地想:「殘疾人士為何不可以靚?不論男女、傷健,都應該有扮靚的權利。」不說不知,原來他曾上堂學化妝,笑言比妻子更愛美。
羽毛球既是至愛,他也有「第二個情人」。他熱愛足球,是英國足球隊曼聯的「忠粉」,至今逾30年;最欣賞36 歲的現役曼聯球星C 朗拿度。他解釋,職業運動員每天不斷重覆練習同一動作,對身體形同「摧殘」,而要令自己與痛楚、苦悶共存,需要頑強意志,否則不能支撐下去。
他以同齡的C 朗作為學習對象,激勵自己在運動路上保持戰意。「C 朗作為一個年長運動員,卻仍然幹勁十足,不斷入波,這當中,意志很重要。」陳浩源早前宣布再打三年,計劃於2024 年巴黎殘奧運後退役,之後會完成浸會大學體育及康樂管理課程,在另一平台繼續為香港輪椅羽毛球作出貢獻。
當生活令你措手不及,你需要的是面對和突破它的勇氣 。
即按以下連結回答簡單問題,測試自己有多大勇氣,面對生活中的難關吧!
*資料提供《駿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