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Kwong行山裝備】必帶秘製「K仔水」 曾用安全套代替一款小物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K Kwong十分重視行山裝備,除了水及行山鞋外,他還有很多行山法寶,例如由他親自調製的能量補充飲品「K仔水」。他表示只要有帶K仔水,就不用帶糧食上山,究竟這支紫色的K仔水有什麼來頭?

相約K Kwong行西貢萬宜水庫東壩,行到中途休息時,他拿出一枝紫色的飲料,那枝就是他的獨門飲料K仔水。他笑言:「有些新朋友會問:『阿sir,你這枝是什麼來的?是不是紫背天葵?』當然不是!」

行到中途休息時,K Kwong拿了兩枝紫色的飲料出來,就是他調製的「K仔水」。(顏銘輝攝)
行到中途休息時,K Kwong拿了兩枝紫色的飲料出來,就是他調製的「K仔水」。(顏銘輝攝)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行山前先睇路線片:咖喱山行山攻略🏃🏾‍♀

🏃🏽‍♂立即訂閱01體育Youtube頻道,了解更多行山及體壇資訊🏃🏾‍♀

K Kwong行山的10件裝備(按圖放大):

+5

每次行山前,K Kwong會用濃縮利賓納加鹽,調製出K仔水,為身體補充糖分及鹽分。他說:「有朋友用橙汁加鹽,不好飲,還有人用可樂加鹽,其實又不好飲。橙汁及可樂加鹽的味道都怪怪地,用利賓納就最正!」

利賓納加鹽最好飲

如果不用利賓納的話,他建議將果糖、蔗糖溶入水,再加點檸檬汁或者蘋果醋。他說:「有段時間,新加坡的濃縮利賓納出事,市面停售。我就用果糖,一粒一粒加入去溝水,再加點醋,飲下去都很舒服。」

K Kwong會將K仔水倒入冰之後再飲。(顏銘輝攝)

講到鹽,K Kwong也很講究,他說:「我會加氯化鉀,這種是高血壓病人食的鹽。普通鹽幾元一包,它就貴很多,十幾元一包,但你不用驚,每次落很少就可以。鉀就是Potassium,會令你不易抽筋。」想不到行山的訪問,也聽到他說化學名詞。

K仔水加冰飲用更可口

K Kwong沒有直接飲K仔水,他拿了另一個水樽出來,入面有塊冰。他將那些由濃縮利賓納調製的K仔水倒入去,再搖兩搖,待冰塊融了一點,這樣就有甜度適中又冰凍的K仔水。他表示夏天行山一定要帶冰,「可以用來降溫,淋自己個頭,更加重要的是,你不會飲得太快。為何飲得不快?因為冰都未融化。」

夏天行山時,K Kwong一定會帶冰上山。(顏銘輝攝)

K Kwong倒了少許K仔水給記者品嚐,入口感覺很甜,吞下去後,逐漸嚐到鹽的鹹味,都幾可口。他說:「有些朋友會帶話梅、鹽餅,都有相同作用,但我就在飲品方面一次過有齊,不用帶那麼多東西。」

行20公里內不帶食物

問完飲料,記者很自然問K Kwong會不會帶些神秘食糧上山。他果斷地說:「路程不多過20公里,我都不會帶食糧。」這個答案確令人詫異。可能他都見到記者臉上的問號,繼續解釋:「不肚餓,飲這些(K仔水)都飲飽。有個理論,身體血糖夠,你就不會肚餓,這是真的。」當然,人人體質不同,K Kwong能夠只飲不食,不代表你也可以。

K Kwong表示行短途的山路,只要帶K仔水,就不用帶食物。(顏銘輝攝)

K Kwong很重視行山裝備,當他聽到記者問及裝備時,馬上打斷我說:「這個就很重要!如果你搞得不好,是會致命的!」除了K仔水及行山鞋等基本裝備,他還有一些獨門法寶,他說:「我有幾件寶物要拿出來!」

K Kwong向記者介紹幾件他行山必備的小物。(顏銘輝攝)

他拿出兩盒藥膏及一卷類似繃帶的東西,並逐件介紹:「這個是薄荷膏,很多用途,可以止痛、蚊咬、敏感……其實常常都用着薄荷膏。」他表示有朋友試過摸完漆樹後皮膚痕癢,也是靠薄荷膏止痕。

K Kwong表示薄荷膏可以止痛止痕。(顏銘輝攝)
K Kwong指氧化鋅的藥膏可以止血及消毒。(顏銘輝攝)

K Kwong繼續介紹:「第二個很重要,一些叫氧化鋅的膏藥。它是白色的,有些面膜及防曬用品都有,可以止血及消毒。如果你被植物割傷,可以用它止血。」

K Kwong表示認識自黏彈性繃帶前,他會戴安全套上山,緊急時可以用來綁東西。(顏銘輝攝)

以前會帶安全套上山綁東西

最後講到那卷繃帶,原來它叫自黏彈性繃帶。他介紹:「受傷了之後,箍手箍腳,連對鞋甩底都用到,基本上你想固定任何東西都可以用到它。它的特性是不用靠膠水,你拉行去綁就可以。我當時斷腳都靠它,固定位置,令我繼續行到,這是必帶的。」K Kwong笑言,發現自黏彈性繃帶之前,他會帶避孕套上山,「避孕袋可以用來綁住東西,鞋甩底又可以綁住。避孕袋還可以用來盛水。」

K Kwong會帶扇行山。(顏銘輝攝)
K Kwong覺得噴水壺很重要,是夏天消暑佳品。(顏銘輝攝)

喜用噴水壺消暑

看完他背囊內的小物,就輪到背囊外的東西,見到他用繩掛住一把扇及一個用保溫袋包住的噴水壺。「噴又得,飲又得!」K Kwong拿起噴水壺,對住自己狂噴,他說:「你要降溫,十分舒服。我通常不只噴臉,會噴到全身濕透。」記者兩次跟他夏天行山,被噴過很多次,真的很舒服,而且他那個噴水壺的射程很遠,就像水槍一樣,可以隨時為附近隊友降溫。

K Kwong很喜歡噴到自己全身濕透行山。(顏銘輝攝)

在背囊的側袋,K Kwong帶了一對折疊式的碳纖行山杖。一上到山,無論是馬路,還是山路,甚至是要攀爬的路段,他都是兩杖不離手。在攀爬的位置,記者打算幫他拿一拿行山杖,但他說:「不用!它們已經是我身體一部分。」果然,行山杖好像沒有阻礙他爬上爬落。

他解釋自從幾年前膝部受重傷後,就開始練習用雙杖,現在已經練到出神入化,覺得雙杖已經變成手臂的伸延。他說:「我不建議初哥用兩枝杖,上山落山,不如用手扶更好,但我自己就用得好慣。」

同場加映!K Kwong講解行山鞋重要性:

K Kwong表示膝部受傷後開始習慣使用兩枝行山杖,現在覺得用行山杖就如手臂一樣。(顏銘輝攝)

很多山友都有疑問,用行山杖應不應拔走膠蓋?K Kwong說:「我一定拔走,因為香港大多是沙石路,要用金屬頭,咬地能力高。外國行山就不可以,很多山不准用金屬頭,怕你插爛條山路。」

K Kwong很喜歡使用碳纖杖,因為夠輕,但碳纖較易斷。他說:「大約兩年用斷一對,我最近用斷的都是祖國貨。只要垂直插就難斷,打斜插就最易斷;通常落山的時候斷,每次一斷,都差點滾下山。雙杖在這個時候就有好處,我斷了一枝,還有一枝撐住,卸一卸力。」他補充,如果行青山腹地時,會改帶鋁杖,雖然杖較重,但較難斷。

K Kwong建議在香港用行山杖時,拔去行山杖的膠蓋,用金屬頭著地。(顏銘輝攝)

數K Kwong最多的行山裝備,相信都是行山杖,因為他經常拯救被人遺棄的行山杖。他感嘆:「在行山終點常常拾到杖。很多人將杖拔出來,不懂插回去,以為那枝杖壞了,其實扭一扭螺絲就可以。」他就將這些差點變成垃圾的行山杖帶回家,簡單修理扭一扭,又可以再用。

他笑言大多拾到的都是最便宜的鋼杖,碳纖杖還是要真金白銀去買。他說:「我本身都有六七套杖。計我家中所有杖,包括借給別人用的,應該只少有二三十對,70枝左右,真的很多枝。」

K Kwong現在每次行山都會帶行山杖,他最喜歡用炭纖維的杖,因為夠輕。(顏銘輝攝)

更多K Kwong行山故事分享:

看圖比較消委會測試的15款Sports Bra:

+10

看圖比較消委會測試的15款運動上衣:

+10

跟人行山,出發前不要只問「難度幾多粒星」,要識問這8條問題:

+3

行山前先了解行山禮儀:

+11

教你用「GPS遠足留蹤」服務:

+9

建議放入背囊的行山裝備:

+13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