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香港力量(1)】無論起伏 高低一起的第十二人

撰文:曾柏熊
出版:更新:

曾經,香港波送飛都無人睇。
甚至,跟人說去睇香港足球會被嘲笑。
然而,港中大戰卻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
是一時熱情,還是一生追隨?
有一群人,一直靠自己的力量,創造屬於香港人的足球文化,不論高低起伏。
他們是香港力量(The Power of Hong Kong),撐起港足的力量。

曾經有人會嘲笑本地球迷,「香港波怎會有人看?」是嗎?去年的這個畫面,是對所有心存夢想,堅持不放棄港足的人最大回報。(黃永俊攝)
只有香港隊能給予香港人歸屬感與凝聚力,任何球隊都無法取代。
許仲佳—香港力量成員

曾執教些路迪的蘇格蘭名帥約翰史甸(Jock Stein)曾說過一句名言﹕「沒有球迷,足球什麼都不是。」道出了足球所以是世界上最受歡迎運動的原因。如果足球純粹是場上22人之間的較量,不過是場競技而已;但因為球迷的加入,一種運動、精神與榮辱由綠茵場植根到社區,甚至家庭,才昇華至文化。

只會消費別人的足球文化,而不會創造一套本土文化的人,該稱為球迷﹖還是消費者?值得思考。(陳焯煇攝)

球場 這裏不是圖書館

 

香港力量是本地最有代表性的球迷組織,成立的年份可追溯回2004年--港足的冰河時代--2003-04球季甲組聯賽的場均入場人數僅得596人。當時入場睇本地波的人數很少,最少球迷的場次,觀眾不足百人,那像去年港中大戰般一票難求?因此幾支球會間的忠實球迷便開始集結,計劃組織一個共同為香港隊打氣助威的團隊,從而身體力行地帶動香港足球重新成為市民生活文化一部分。目標明確遠大,但其實當時的成員人數只有20多人。

 

由於該組織並非會員制,因此只要願意走入打氣團中,一起高呼「We Are Hong Kong」等各種口號歌詞的球迷,就是「香港力量」成員;成員數目會隨着港隊戰績高低而增減,像2009年香港隊捧走東亞運金牌後,全城一片狂歡,可是若以為這會成為確立本土球迷文化的契機,卻太高估香港人的記性。

 

熱潮過後,一切還原。

雖然參與香港力量的人有所增加,但願意隨港隊作客的人依然不多。(陳焯煇攝)

去年世界盃外圍賽掀起另一波熱潮,加入香港力量的人數持續上升,就算是評為「雞肋」的省港盃,主場當日並非爆滿,參與助威的人數比例其實很高。然而,今次熱情又能夠持續多久?熟悉本地足球生態的人都傾向悲觀。

 

「很多香港人都好怕醜,看比賽時很安靜,但我們則喜歡站着打氣,初時阻礙了後面的視線會被責罵,現在更多人認同這種打氣模式後,情況已有改變。我不是說誰對誰錯,只是不同人表達方式不同而已。」香港力量成員許仲佳說。

 

大抵香港球迷太習慣純粹從電視接觸的球賽,太習慣只用眼睛看,因此就算入場觀戰,也只是入場「睇波」,不太願意以鼓聲、口號、唱歌等方式跟球隊與球員互動,甚至打氣的聲音被批評是影響其他觀眾的噪音;當然推波助瀾的還有不准球迷在球場打鼓(如將軍澳運動場)的康文署。

入場觀戰,就等於只有用眼「睇波」?(陳焯煇攝)

足球 當然是「在地」的文化

 

雖然香港球迷要與「國際水平」接軌尚有距離,但起碼願意跟香港力量一同打氣的人確有增多,就像港中之戰,從球場內的助威活動,以至場外數之不盡的話題與輿論,香港人終於能夠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屬於本土的熾熱足球氣氛。此情此景,正是香港力量向來提倡「在地」的足球文化,球迷與球隊的關係就必須建基本土之上。

 

香港力量成員阿雯(化名)認為:「真正的球迷不應該只是買買球衣、坐在電視前自製高潮。足球亦非純粹競技,而關乎自身族群的榮辱,喜歡足球的人,應該親身參與球隊的事務,最簡單就是親身進入球場,團結一致鼓勵我們的代表。」

許仲佳(圖中央)認為只有香港隊能給予凝聚港人的歸屬感。(陳焯煇攝)

港隊 只此一家的凝聚力

 

近年香港社會經歷了一系列社會與政治氣候的轉變,本土風潮興起,間接換來去年世界盃外圍賽香港隊4場主場爆滿,球迷回歸球場支持代表隊,球員異口同聲地表示擁有前所未有的榮譽感。就算是下月初被喻為「近年最弱戲碼」的賀歲盃,主賽由港隊對港聯,開賣第一天已吸引了過千人預購,足見港隊已經成為球賽票房的保證。

 

許仲佳認為,這與香港隊能給予港人獨一無二的歸屬感有關,香港隊的凝聚力,及至本地球會都無可代替。今屆港超聯的入場人數都並沒有因港足熱潮受惠,正是技術水準與競爭程度都並非吸引球迷入場因素的證明。就算比較港超當中的球隊,兩支表現大受好評升班馬夢想駿其和冠忠南區的平均入場人數,地區球會南區的805人,都勝於駿其的645人;球會想進一步增加球迷基礎,想辦法從地區凝聚力當中入手,看來是必不可少的做法。尤其連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極容易觸動鄰近地區人群脆弱神經的今天,能夠擁護代表自己的球隊,高呼「We Are Hong Kong」,原來已是一種值得珍惜的自由。

以香港人的身份,向世界高呼「We Are Hong Kong」,原來已是一種值得珍惜的自由。(陳焯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