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課金車手就是錯? 買的不單是一個位 用錢換機遇的殘酷現實
賽車一向都是「燒錢」運動,就算到了今時今日,要入門玩賽車怎樣都需要有一定家底。
車隊為了生存,需要找到更多贊助,所以才會有Pay Driver的出現,這個極負面的名詞要譯成中文不容易,姑且就叫「課金車手」。
課金車手的存在就是錯嗎?課金車手拖累了比賽質素?或許一切都不似大家所想。
課金車手常出現於規模較小車隊,平治、法拉利、紅牛、麥拿侖以及雷諾都是企業車隊,不用太擔心資金來源,但小車隊如威廉士唯一「生意」就是賽車,十分需要贊助帶來資金維持車廠運作,故會更傾向起用Pay Driver。
今時今日的課金車手大多都有大財團撐腰,如馬當拿度(Pastor Maldonado)就有委內瑞拉國營石油公司PDVSA支持,今年威廉士的「最強新人」拿菲迪(Nicholas Latifi)就有父親的食品公司Sofina幫忙,贊助威廉士藉以換取拿迪菲的一席位。
波蘭車手古碧沙(Robert Kubica),去年重返F1都是多得波蘭國營石油化工公司Orlen贊助,讓他在威廉士再戰F1,今年移籍到愛快擔任測試車手,Orlen仍是充當「金主」角色。
神級名將亦曾是Pay Driver
不過,Pay Drivers之中,最出名的一定是一代名將、已故奧地利車手羅達(Niki Lauda)。這名車手雖然出生於奧地利一個製紙商家族,可謂「唔憂柴唔憂米」,但父親不支持他進入賽車界,故羅達一直都要「食自己」去參賽。
1972年,羅達的賽車事業因欠缺資金停滯不前,自己以人壽保險作抵押,換取30000英鎊的資金,「購來」創立不久的March的一席位。March當時成立日子尚短,正是用錢之時,30000英鎊於當時實屬可觀數字,另一方面羅達的賽車生涯又可以繼續,完全是「雙贏」局面。
雖然在F2有不錯表現,但March在F1成績差勁,故羅達翌年決定再轉隊,更再借錢購買BRM(British Racing Motors)的一席位。今次羅達表現出應有水準,更得到法拉利創辦人安素法拉利(Enzo Ferrari)的賞識,1974年坐上紅色戰車,自此平步青雲。
另一個「車神」級的例子,就是七奪世界冠軍的舒麥加(Michael Schumacher)。屬於平治培訓計劃的舒麥加,1991年獲得平治支持,動用15萬美元從佐敦車隊買來當年比利時站的落場機會。
雖然舒麥加最後未能完成比賽,但其表現得到班納頓的垂青,讓他在該季餘下的賽事出場,才會有之後在班納頓贏得兩屆世界冠軍,及法拉利再贏5屆的豐功偉業。
【F1 2020車手一覽】:
買的不是一個車位而已
大家可能會認為「羅達及舒麥加都是好手,只欠一個機遇,不完全屬於Pay Driver範疇」。不過,無論是自己傾家蕩產,還是有伯樂栽培,或是國企級財團撐腰,抑或是靠父蔭,課金買位就是課金車手。
什麼樣的Pay Driver都好,他們不只是買一個位,而是買來晉身賽車世界最高級賽事的機會。
以下給大家出一個情境選擇題:賽車手A實力超群,但沒有太多資金撐腰;賽車手B實力近車手A八至九成,但背後有多個大財團撐腰,作為一支小車隊的話事人,你會選擇用哪一位車手?
大車隊如平治、法拉利當然不用想太多,車手A是必然之選,因為錢對於The Silver Arrow、The Prancing Horse都不是問題。不過,對規模不如以上兩隊的車隊如威廉士、愛快,甚至乎被車迷戲稱「老竇力量」的Racing Point也好,車手B確實是個更吸引的選擇,得到他就等於得到足夠的資金,維持車廠的運作。
賽車是商業活動的現實
Racing Point的墨西哥車手佩雷斯(Sergio Perez)就是一個好例子。說起這位膽色過人,速度甚快的車手,讀者們或許不會認為他是個「課金車手」。不過,佩雷斯背後有三大墨西哥電訊公司撐腰,Claro、Telmex、Telcel於他2011至12年效力的沙巴(即現時的愛快)時,每年贊助車隊2600萬美元。
佩雷斯技術出眾,但背後資金的吸引力亦不容忽視。
各位不能忘記,賽車是商業活動。平治等大車隊本身是廠隊,除了大企業本身就是「銀紙印刷機」,牌子亦可以吸引到更多大名氣,能拿出更多贊助費的商業機構,但小車隊的生意就是賽車,贊助費是重要收入來源,尤其是現今F1花費鉅大,所有零件、器材都是錢,對贊助的需求比以往更大,課金車手為他們帶來收入,才會Pay Driver的生存空間。
這就是賽車世界的現實。
筆者更會大膽說一句:「課金車手養活了賽車運動。」
【F1 2020新車圖鑑】:
更大的問題來了,如果課金車手是必要的存在,那麼現時賽事的質素是否比不上預期?
大家看一看佩雷斯的例子,答案就已經呼之欲出。佩雷斯的隊友史杜爾(Lance Stroll)自登陸F1後,一直都背負「課金車手」之名。不能否認,史杜爾的時裝大亨父親確是用錢將兒子的賽車路舖平,但大家亦不能漠視史杜爾的能力。
這名加拿大車手在2016年F3以507分封王,比起第2位的德國車手根達(Maximilian Gunther)多足足187分,威廉士的車手羅素(George Russell)以第3完成賽季,落後史杜爾243分。要記住F3是Spec Series,一眾車手的賽車的差別只有調校,史杜爾能以這距離封王,證明他有一定實力。
結論:一個被歧視的存在
確實有十分出色的車手卻得不到機會,這是令人沮喪的現實,但亦不能將責任完全怪罪於課金車手身上。贊助是F1的命脈,沒有課金車手,這些資金不會存在,這個比賽大概已成為另一個「絕種」賽事了。
現實就是這樣的殘酷,這個商業世界一切都講錢,就算是實力高超的車手如咸美頓(Lewis Hamilton)、韋斯達賓(Max Verstappen)背後都有不少贊助,令到大車隊可在研發上花更多金錢。
Pay Driver的定義變得模糊,或許也是時候放低這樣的成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