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西貢鹹田灣乾坑掛滿藍色路標 山友義務清走數量多到嚇人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行山資訊專頁「天行足跡」昨日表示,到西貢鹹田灣一條乾坑行山時,發現在500米的路上,有77條引路膠帶。儘管山路崎嶇,但乾坑沒有分岔口,他指這些藍色路標的頻密程度令人咋舌,有些位置更加在肉眼可見的距離內就有3條路標。

「天行足跡」昨日沿麥理浩徑第2段走,行至近鹹田灣時離開主麥,沿山咀小徑上攀至山脊,之後經一條乾坑回到鹹田灣。那條乾坑長約500米,十分崎嶇,亦甚少人行,「天行足跡」發現乾坑兩旁的叢林掛滿藍色的路標膠帶,路標密度非比尋常,並用「三步一標」來形容。

從「天行足跡」分享的照片所見,有些位置在目測距離內已經掛了3條路標,「連續3條,一米一條」;亦有位置是一株小樹上掛住兩條路標。這些路標款式一樣,相信是來自同一支行山隊。

山友在鹹田灣一條乾坑發現大量同款路標:

+1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行山前先睇路線片:咖喱山行山攻略🏃🏾‍♀

🏃🏽‍♂立即訂閱01體育Youtube頻道,了解更多行山及體壇資訊🏃🏾‍♀

他一邊沿乾坑落山,一邊清走那些藍色路標。出乾坑後,他數一數,拆走了77條藍色路標。他在社交網站上這樣寫:「乾坑只長500米,没分支,沒機會行錯,為何要密集落標?用來為行友打氣?用來宣示主權?」

路標又名引路帶,在香港郊野時常見到,通常是行山隊綁在沿路的樹上,指引隊友跟路行,通常在分岔路口出現。有的行山隊會用膠帶,有的會用絲帶,有的就用尼龍繩,更曾經見過有的用報紙。

在香港山上,一些分岔口常見路標及引路帶,通常是行山隊留下的。(顏銘輝攝)
在山上見過有報紙路標或引路帶。(顏銘輝攝)

引路帶應否存在,是行山界一項爭議性的話題。有人覺得引路帶在隱蔽小徑中特別有用,幫助迷途山友找到正確的方向,有存在價值,但亦有人認為引路帶並不環保,影響樹木生長,而引路帶有時亦會帶錯路,因為其他人不知道路標的目的地。

不過,如此密集地綁路標,幾百米有幾十條,網民就一致反對。在「天行足跡」的帖文下,引發網民共鳴,有的表示在象山、白虎山、鳳坑等地見過這款路標,指這款藍色路標多到離譜;他們紛紛表示見一條拆一條。有網民就覺得領隊掛路標不是問題,但希望那支行山隊有手尾,請隊尾的隊員收回路標。

記者向環保組織「綠惜地球」的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查詢,她第一個反應是「又嚟嘞!已經講過呢個團隊好多次,幾年嘞」!鄭茹蕙表示,她在2017年已經見過這支行山隊通山掛路標,掛得非常密,當年已經引起網民討論,「做法跟現在的很似,沒有改過」。

那支行山隊的領隊當年解釋,他用的路標是可分解的塑膠,而鄭茹蕙就保留了一條3年前拆下來的路標,一直放在窗台曬,至今路標樣貌沒有大變。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表示,她在2017年拾過這款路標,一直擺在窗台,至今仍然完整,沒有分解。(受訪者提供)

鄭茹蕙認為這款塑膠所謂的分解只是會變成膠粒或微塑膠,所以絕對不可以留在郊野。除了環保原因外,她指這支行山隊將路標掛得那麼密,影響景觀,而作為一支負責的行山隊,領隊掛完之後,殿後的人應該收回路標。

鄭茹蕙表示領隊掛路標掛得好的話,在分岔口掛一個已經讓隊友清楚看得見,不用一個分岔口掛幾個或者沿路不斷掛,而且掛得多的話,隊尾的人也難以收回所有路標。除了掛路標外,她透露某些教練或團體會用粉筆畫低標示,或者用麵粉灑出標示,隊尾的人只要用水一噴就可以清走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