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陳溢晃專訪】兩段愛情由行山而起 一段婚姻因行山而逝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將人生奉獻給行山,會是怎樣的經歷?
年過古稀的正剛旅行隊領隊陳溢晃獻身行山界超過50年,他從行山中找到愛情,但亦曾因行山而失去家庭。他在旺角經營樓上書店,在工聯會開設行山興趣班,他坦言「兩檔嘢都係搵唔到錢,最緊要自得其樂,做得心安理得」。

陳溢晃在60年代從中山來港,當年二十出頭,遊手好閒,書讀不成,工做不長,但他在山海之友旅行隊中發現行山樂趣,閒時到香港遠足泰斗李君毅的書樓幫忙,周日就協助李君毅帶隊。這段日子,陳溢晃終於找到人生目標,還有愛情。

陳溢晃憶述第一段婚姻,也不太肯定前妻要求離婚的原因。(顏銘輝攝)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行山前先睇路線片:咖喱山行山攻略🏃🏾‍♀

🏃🏽‍♂立即訂閱01體育Youtube頻道,了解更多行山及體壇資訊🏃🏾‍♀

陳溢晃回顧他的愛情史,兩段婚姻皆從行山而來,但首段婚姻卻因行山而結束。(顏銘輝攝)

在山海之友結識前妻

陳溢晃憶述那段逝去的感情:「我那時又結識了我的前妻,她也跟山海之友行山。相識了之後,她有段時間也不用工作,我們就一起在李君毅的書樓執拾書本及做紀錄。後來,我們就結婚,婚後生活沒有改變,我們依然每個星期日跟山海之友出隊。」

「跟旅行隊行山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認識朋友,男的找女,女的找男。那些人找到另一半之後,就會離開行山隊,因為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當你再見到他的時候,代表他已經分手了,要再來找第二春。我就不是,結了婚之後,仍跟前妻一起繼續幫手。」

當陳溢晃在1972年創立正剛旅行隊後,他與前妻亦維持這種生活。「我太太最初都跟我一起行,後來有了小朋友,始終男及女在思想上有分別。小朋友年幼時,還可背住他一起行,但長大一點,到四五歲左右,就很難背住他行。」

據陳溢晃的觀察,很多人參加旅行隊行山,是為了找尋另一半,找到後就不會再行山。(顏銘輝攝)

更多資深行山領隊陳溢晃專訪內容:

【行山|陳溢晃專訪】內外雙修的行山哲學 師承遠足泰斗李君毅

【行山|陳溢晃專訪】分享半世紀遠足見聞 行山曾遭便衣警察監視

估計忽略家庭導致離婚

「我背他不行,叫他自己行又辛苦,前妻只好為了照顧小朋友而不再跟隊,除非是行一些輕鬆的路線。漸漸地,小朋友長大,但我一直沒有停過,每星期去行山。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老婆覺得我疏忽了家庭……」儘管結識時志趣相投,但成家立室後,一對相愛的戀人卻愈走愈遠。前妻有日帶同子女離開,與陳溢晃離婚。

陳溢晃補充:「其實我都不知道她為什麼跟我離婚,我估計的原因是,我在隊中的朋友有男有女,可能她覺得我對外的感情比對內重得多,不理會家中。」

行山可以找到愛情,但太投入行山,可能葬送家庭。

正剛旅行隊在今年初的行山活動,陳溢晃的妻子(左一)亦有出席同行。(顏銘輝攝)

領隊與丈夫之間的矛盾

陳溢晃帶隊行山近50年,見慣山友的離離合合,見證不少愛情在山上萌芽。他說:「很多人都透過旅行成為夫妻,我的兩段婚姻都是這樣。我的經驗是男女有別,女性總有不方便的時候,她就不會去行山。如果她心胸廣闊,就會叫老公自己去,但心胸狹窄的話,她會覺得你行山可能識到異性,如果投契的話,豈不是……」

陳溢晃續說:「又或者,到將來你有仔女的話,你去不去行山?身為旅行隊領隊,總不能因為女兒生日就不去開隊。你可以不開隊,但意味住你放棄了隊友。」

與前妻離婚後,陳溢晃在旅行中找到新一份愛情,他說:「現任太太也是行山時認識,她之前是幫關鍵旅行社帶隊。她比較熟悉國內旅遊,有時我們去內地旅行,就由她去處理,食宿路線都由她策劃。」

陳溢晃與現任太太育有一子一女,其中兒子(左)體能相當好。(顏銘輝攝)
兒子年幼時,陳溢晃會背住他去行山。(顏銘輝攝)

記者與陳溢晃一家行山

現任妻子比陳溢晃年輕得多,兩人婚後育有一子一女。記者有次跟陳溢晃到嶂上行山,他一家四口悉數上陣,可惜女兒體能不好,未上到牛耳石山就下山撤退,但兒子就頗有父風,少年人一馬當先,毫無倦態;而妻子則在隊中瞻前顧後,初段照顧行得慢的女兒,之後又跟其他隊友交流。

還記得行到嶂上滂沱大雨,部分隊友擔心,離隊原路折返。陳溢晃坐在士多沉默起來,什麼都不吃。看見領隊「黑面」,記者及其他留在下的隊友都有點憂心,但陳太熟悉丈夫脾氣,就跟我們解釋,叫我們安心。儘管要在雨中完成行程,但陳太沒有怨言,還充當陳溢晃與隊友之間的潤滑劑。

陳溢晃停下來講解,陳太靜靜地站在一旁;有隊友表示沒有雨具,她就馬上拿出垃圾膠袋,弄了件臨時雨衣出來;陳溢晃領頭帶路,她就陪伴行得較慢的隊友前進,一路上頗有夫唱婦隨的感覺。最後,陳溢晃所選的落山路線,其實比原路折返更簡單及輕鬆。

大雨之下,陳溢晃向隊友講解,而他的太太就站在一旁等候及拍照。(顏銘輝攝)
陳溢晃撰寫過多本行山書,包括他手中的《暢遊麥理浩徑》及《三大遠足徑》。(顏銘輝攝)
+5

陳溢晃一生的事業都是跟行山及文字有關,他做過報紙旅行版的編輯,寫過報章專欄,撰寫過多本行山書,幫過電視台拍過郊遊節目。他說:「賺得最多已經是寫書,但寫書不是即食麵。我直情想寫一本書叫麥理浩徑研究,10段跨那麼多個地方,有很多故事可以講,但有心無力了,也沒有動力。如果有人給我兩萬元,叫我去搞,我當然去搞,但沒有人這樣做,現在寫完出書才有錢收。」

妻子是書店業主

他現在工聯會開辦興趣班,並且經營樓上書店「香山學社」。他笑言妻子是書店的業主,絕不可以激怒她,「開書店全靠家人支持,就連這裏(香山學社)也是我老婆的。如果我老婆不喜歡,她可以馬上收回。以前我就租別人地方,後來她當投資物業,買了這裏,讓我開書店。」

香山學社的藏書堆積如山,放在最顯眼位置的是一些介紹香港地理環境及歷史文化的行山書,還有大量中國歷史文化書籍。書店掛起很多錦旗,是過去不同機構答謝陳溢晃演講或者帶行山,另外還有一些舊照片。

訪問當日,記者在香山學社逗留了3小時,期間客人只得一個,是陳溢晃的朋友上來「打書釘」,反而拍錯門、找錯地方的人更多。

「旁邊有間教會書店,常常有人走錯入來。」陳溢晃說:「我選擇的兩樣東西(行山及書店)都賺不到錢,可能一整天都沒有人入來書店,但最緊要自得其樂,做得心安理得。」

陳溢晃表示書店的業主是太太,如果太太不喜歡,他就開不到店了。(顏銘輝攝)
在香山學社跟陳溢晃做了3小時訪問,期間只有一位客人到訪。(顏銘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