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專訪二】「當打」有期限? 大專生的夢想交戰
有人問:「業餘運動何必認真?」
早出讀書工作,晚練習鍛煉才返歸,是現實的做法,亦是業餘的玩法,是香港排球模式。
興趣?熱誠?夢想?凝聚力?究竟香港女排一眾的「認真」,包含的又是什麼?
就讓我們聽聽四名大學生的心聲,說說業餘運動何必不認真?
兩名大專盃冠軍得主、浸大學生(詹穎琳、陳明慧)、兩名亞軍得主、理大學生(王靖瑩、李嘉榆),大專排球女生尚算在半成年,站在學業與工作的分水嶺。在翻開人生新一頁前,她們對「排球」的想像又會是什麼?
「與小時候的想像......差很遠」,王靖瑩一語道破。也許大部分香港排球人如是,中學時期對「業餘排球」毫無概念,扭開電視看到世界女排大獎賽,「便想長大後自己在甲一應該都是這個模樣。」惟首次踏足甲一戰場後仍未有實質概念,王靖瑩笑說只知道「是香港比較大型的賽事,但與少時想像的差一大截。」
我希望打排球直到永遠,因為排球在我的生命中是不可取替,是我快樂的根源
詹穎琳、陳明慧及李嘉榆亦與王靖瑩一樣,「業餘排球」該是怎樣也摸不著頭腦。陳明慧直言就連甲乙丙組也與學界的混為一談:「當時教練為我們報名丙組比賽,第一季便贏了,之後升上乙組,其實都搞不清楚是甚麼一回事......」
每個星期都打足七日排球,睇下自己可以去到幾盡。
然而能接觸甲一的渠道亦不多,只知道球隊國際女排星光熠熠,詹穎琳憶述當年對甲一印象:「阿Mi、包包、阿大阿細,全部都好勁;但我打了好一陣子才意識到,自己是個甲一球員,更不知道原來球賽是需要推廣。」
惟中學時期看未來,未有太多實質想像亦正常,入讀大學後才發現,「香港排球事是沒有休季這回事」。許多人都聽過大學五件事(住宿、拍拖、讀書、兼職、上莊),但對於這四位既是校隊成員、又要兼顧甲組賽事的運動員來說,五件事就是「排球、排球、排球、排球、排球」。
「排球沒有休季」
生活大概是這樣:10月大專成龍盃展開,緊接會長盃及馬拉松賽事為球會上陣,未幾11月大專賽開鑼戰至翌年3月,然而正想小休之際甲組聯賽戰火重燃。還未說港隊成員一周至少4次的訓練,連計校隊、球會練習,一周10課或算正常,如碰上亞運或亞錦賽等國際賽,一年6大賽非不可能。正正因為這樣,大專生往往被視為排球生涯的「當打」階段,皆因這模式相對地接近職業排球的訓練量及體能;業餘中要做到「每天排球」,只有無工作負擔,學業壓力又是「自我給予」的大學階段才有本錢做到。
一星期佔極大部份的時間都要訓練,大學時期還可以,但畢業後就得為生計打算。
陶醉於這樣的生活固然充實,排球成為快樂源頭,王靖瑩笑說有打到永遠的可能最好不過。惟相比「一直打下去」,隊友李嘉榆認為在投身「社會大學」前,亦要覺悟人生計劃中不能夠只有排球:「心當然想繼續,但很難,對於我也許畢業後就會退下來,或者只參與一些『衛生波』,一切因為資源問題,香港排球始終業餘;就如亦為港隊的她們,一星期佔極大部份的時間都要訓練,大學時期還可以,但畢業後就得為生計打算。」
我希望未來排球能夠晉身體院精英項目。
的確現今世界,生計與夢想總在角力,但詹穎琳卻認為此時此刻未畢業,於僅餘時間裏不妨有更多抱負:「港隊自去年起有政府的資助,我就想,在有較好的條件下究竟我們能否追一個更好排名;妄想一點吧,希望排球可以成為體院的精英項目。」談到排球抱負,陳明慧道出一種現實盼望:「我現在有教導小學生打波,只希望她們升上大學繼續堅持,因為我也是這樣才能入大學。」
「所以就算畢業後或要放棄排球,也不會因而停止推廣」,生計固之然重要,但李嘉榆深信仍有方法為香港排球貢獻,「大大力宣傳本地排球,讓外界知道香港不只有國際女排聯賽、中國女排,我們還有的是聯賽、馬拉松等本地賽事;香港排球值得外界關注。」
接受現實?還是繼續想像?業餘排球就是兩者配合的一種呈現。
「老師」、「時裝設計」、「還未想清楚」,即使未來去向各有不同,但我深信她們亦會「姊妹爬山,各自上路」,繼續為香港排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