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背囊.01測試】NANO 18貼背以輕取勝 容量夠大獨欠一細節
行山裝備之中,行山背囊可說是不可或缺。
是次測試Gregory NANO 18的背囊,看看能否承載到一日的行山裝備,以及記錄背上它行山時的感覺。這個背囊極輕,只有454克重,但可能為了減重,所以背囊沒有肩帶袋及腰袋。為了輕,你是否願意犧牲方便?
測試對象:Gregory NANO 18
重點:背囊承載力、舒適程度
地點:南朗山、筆架山
測試對象簡介:
Gregory NANO 18是一款輕便的行山背囊,容量為18公升,近背脊有獨立的水袋間隔,亦有拉鍊收納前袋,兩側各有彈性收納袋,還有工具外掛環。這個行山背囊的背板及肩帶用上透氣網布及泡棉物料,還設有胸帶及腰帶。背囊淨重454克,最高載重為6.8公斤。
測試地點簡介:
南朗山的路線不長,兩至三小時行畢,但夾雜了馬路、石屎樓級和沙泥碎石等不同地形。南朗山風景優美,是個值得帶相機去拍照的地方。
由慈雲山起步接上麥理浩徑第5段,登筆架山再落大埔公路,全程需要4小時,要帶午餐。由於此行兼顧「麥徑40」的活動拍攝,也需要帶備相機。
測試後感:
先講背囊的承載量,比我想像中放得更多東西。登南朗山的那一次,帶備了近乎入滿的2.5升水袋,完全可以放入背囊特別預留的水袋間隔。
我將後備衣物、風褸、防曬、蚊怕水、能量食物以及一部Nikon D5600相機放入主袋,完全沒有問題。起初,我擔心那麼小的背囊沒有位置放相機,但原來游刃有餘。
我將帽、縮骨遮、頭燈、後備電池放到前袋,而寶礦力以及一對行山杖就分別放在兩個側袋。至於行筆架山的那次,我的裝備比行南朗山多一點,因為我為參加者準備多一枝蚊怕水做小禮物,還買了兩個麵包做午餐,但這個背囊都可以載得到。
多角度看Gregory NANO 18行山背囊:
貼背輕身獨欠腰袋 防水性能一般
收拾好背囊,就要背上身試一試。第一個感覺是貼背,第二個感覺是輕,就算我已經將背囊幾乎塞滿,亦不覺得很重,感覺很舒服;無論是跑,還是行,都很穩。
水袋間隔頂部有個小孔,方便水袋的水管伸出來,沿肩帶向前伸。肩帶上有固定環,用來固定水管,以免行山時水管飛前飛後、左搖右擺。
很多行山背囊都會有肩袋及腰袋,方便行山人士在行進期間拿東西,而這個背囊美中不足的是,沒有肩袋及腰袋,如果要拿手機、零食、紙巾等,都要脫下背囊,拿到胸前再取物。
這個背囊的腰帶是幼帶,只有穩固的作用,並不能有效運用到盆骨去分擔雙肩的負重。不過,考慮到背囊容量細,所背負的重量亦不會太重,所以問題不大。另外,行筆架山那次有驟雨,我把一些貼紙放在前袋,行完之後,發現貼紙濕透了,防水性能一般,最好帶備防雨罩。
同類背囊比較:Gregory MIWOK 18
簡單比較:同牌子的兩款背囊,容量也是18升,但設計有所不同。MIWOK 18比NANO 18多儲物的間隔,兩邊腰帶都有腰袋,還有個彈性前網袋。
同事Brian試用MIWOK 18後表示:「雖然看來不大,但放到很多東西。衫褲鞋襪,真的是衫褲鞋襪都有齊,全部放得落。」試用當日天氣時晴時雨,他特別讚彈性前網袋,「不停收放雨遮很麻煩,但它最外有個位(彈性前網袋),一塞一拔都很方便,拔遮又好,拔雨褸又好,都很快很方便。」
不過,MIWOK 18較為重身,重839克,幾乎是NANO 18的一倍。
多角度看Gregory MIWOK 18行山背囊:
同類背囊比較:SALOMON OUT DAY 20+4
簡單比較:重671克,容量比Gregory NANO 18大,又比Gregory MIWOK 18輕。同事Ken試用後,覺得背囊也算輕身,都幾貼背,「因為它軟身,覺得它塞得落的東西比普通24升多。內間隔方面,大格還有側開的拉鍊,取放物件時更靈活。」
不過,同事Ken認為這個背囊有兩個小問題,他說:「頂袋比較細,大格又是靠索繩,如果大雨的話,入水機會大,要另外加多個防雨罩。」試用當日有驟雨,有少許滲水跡象,「可能它頂袋位太細,遮得不好。」
SALOMON OUT DAY 20+4儲物間隔比較多,有左右兩個肩帶袋,一個可以來用放軟水樽,另一個則有拉鍊可儲物,也有腰袋。然而,Ken說:「肩帶袋放不到現行比較大MON(螢幕)的手機,手機要擺在後側袋。腰袋都有兩格,但都放不入電話,但放Power Gel都可以。」
多角度看SALOMON OUT DAY 20+4背囊:
總結:
以行山背囊來說,Gregory NANO 18的最大優點是輕,背起上感覺貼背又穩定,18升的承載量亦足以應付一日內的行程。不過,跟其他同類型背囊比,Gregory NANO 18沒有肩帶袋,也沒有腰袋,行進期間收放物件較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