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行山路線】搭巴士去行鶴嘴 訪蟹洞、燈塔、博加拉炮台
鶴嘴,因英文稱作 Cape D'Aguilar 而亦釋作德忌笠角,為紀念香港開埠軍官德忌笠而名。
早於香港開埠時,地圖已見此地名字,惟不知何時將「嘴」誤作「咀」(「嘴」為名詞,「咀」為動詞,前者亦引伸為「伸出物」作地理名詞,如山嘴),一如尖沙嘴、大角嘴等地名,現已消失於官方地圖,只能見於遺留下來的建築物及舊文獻。
1875年落成的鶴嘴燈塔和於1996年劃定至今仍然是惟一一個的鶴嘴海岸保護區,成為吸引遊人前往的景點,當然,還少不免去看看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外的鯨魚骨樣本。
另外,鶴嘴為曾為軍事要塞,山上(非鶴嘴山)曾建有德忌立炮台(D'Aguilar Battery,不譯作「德忌笠炮台」)及博加拉炮台(Bokhara Battery),海岸亦建有機槍堡,不過,幾乎在二戰未曾使用過之下,英軍已向日軍投降。
路線︰大風坳→鶴嘴道→鶴嘴村→鶴嘴道→鶴嘴→鶴嘴道→大風坳
清明時節,筲箕灣巴士總站極多等候前往墳場巴士班次的人,部份前往石澳的班次改以鶴嘴為終點站,對我們而言,沒有絲毫影響。大風坳起步,是日濕氣極重,海面積聚一層霧氣,遙望赤柱,恍如雲海孤洲。下望石澳採石場已有建築物的雛型,將來似乎會成為水上活動中心。
沒多久,已能看見海邊石排上的機槍堡。路過鶴嘴石河,很快就會看見芽茶坑村的信箱,對面就是鶴嘴村村口,迎來近十隻小狗對我們吠叫。鶴嘴村不少地已變成車場,惟一所學校仍保持完好,學校書有「香港鶴嘴村學校」,足證「鶴咀」一詞的錯誤。再往裏面走,屋後可見一座三層樓高、用花崗岩砌成的碉樓,乃古蹟之一。
別過碉樓,回到鶴嘴道,經過衛星站的分叉路,再多一會便來到電訊盈科的私人地方。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沿馬路走是不可能的事,但在私人地方側邊,已有大徑繞過。曾聞說鶴嘴「因私人地方而令前往的路困難重重,故稱為『香港最後的秘境』」,其浮誇之說令我哭笑不得。香港近年,似乎連風景的名字亦流行假大空,深得龍友歡心,甚麼「香港的天涯海角」、「香港天空之境」、「香港最後秘境」、「香港大峽谷」等,叫人汗顏。
大徑左邊是稱為垃圾灣的小石灘,堆積着灣如其名的大量垃圾,遠方的赤柱,一半已沒入霧海之中,外露的山頂,錯以為是千米高山。馬路邊有三座掩體,今有一座在更改用途後仍在使用。再一次遇上分叉路,左往燈塔,右降海邊,我們先往行下降。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更多港島行山路線介紹:
霧中隱約可見香港大學的研究所,而左手邊則有一個名為雷音洞的巨型吹穴。海浪侵蝕下,將海蝕洞打穿至地面,在風高浪急的日子,海水更可以由洞口的另一邊噴出,是為吹穴。此洞不亞於蒲苔島的大漏斗。洞底錯落有致的石春,顯示潮水高低與力度。在這裏,不是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而是驚嘆用水雕刻的時間與耐力。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離開雷音洞,經過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研究所。這個名字曾令我一度以為是研究古海洋生物,後來才知道是「太古」資助成立的意思。門前的鯨魚骨樣本,是一條曾對香港海洋研究很有貢獻的鯨魚,今留作紀念。
另有一個小廟宇在旁,未知是否天后廟。往右的石丘橫綑,可見依附在岩石上的海帶、「三葉蟲」和海葵。當我們好奇地蹲下觀察時,我留意到海洋研究所有人探頭監視。對岸的狗脾洲相隔不遠,卻被濃霧所阻,幾乎看不見。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更多歷史文化行山路線:
鶴嘴亦可看見岩漿沿岩層裂縫入侵的痕跡,啡黃色岩層中呈不同方向走線的深灰色岩牆就是入侵後的結果。走到岩丘頂點,前方突然下陷,孤形石橋環抱海灣,原來這裏就是蟹洞。
小心下降岩坡,留意碎石打中海邊的遊人。稍微右轉,便能正面欣賞蟹洞。不知名字從何而來,但這個角度去看,石拱橋上的兩塊大石形如蟹的雙眼,整個形態的確如一隻巨蟹。
穿過石拱橋,前方是一個深陷的海灣,眼前的峽谷曾是石丘的一部份,歷千萬載,海水將其削穿。潮帶的岩壁長滿粉紅色的海藻,其中一塊岩面更長滿兩至三種海帶。蟹洞吸引了無數遊人,令這裏顯得頗為吵雜。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別過蟹洞,回到剛才的分叉路,轉上宿舍後的鶴嘴燈塔,編號158號。她建於1875年,距今已144年,是香港法定古蹟。以實用為主的燈塔,沒有太多花巧設計,純白塔身,令船隻遠方可見,塔基與門框用麻石磚砌成,帶着幾分古雅樸實。
燈塔邊的山嘴伸延入海,是博加拉炮台所在地,今日已改變用途,只留下不太明顯的炮床。沿樓梯往上攀,右轉經過私人地方外圍,隨即踏上相較蟹洞和燈塔少人前往的山嘴。
這裏除了炮台,還件有一座機槍堡,與燈塔遙遙相對。此地亦是遙望燈籠的好地方,山岬、燈塔和日落(可惜今日看不見),實在是美不勝收。回走鶴嘴道,至大風坳乘坐巴士回筲箕灣用餐。
按圖看清路線、沿途風景、設施▼
【本文獲「剎那」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