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追夢少年2】安永佳對話鍾貝琪 不平等的男女足
香港男生追逐足球夢,條件比女足來得好。在女足世界看似天馬行空的要求,對男足而言只是基本。
年僅22歲、擁有一半加拿大血統的港足U23成員安永佳(Matt),自少受系統訓練,長大後更可邊攻讀大學學位,邊享受足球的樂趣。擁有更好的條件,他的追夢歷程跟女足有何分別?
攝影:羅君豪
在港出生的安永佳(Matt),於本地青訓系統中成長,12歲開始代表香港各年齡層的梯隊,各種試煉使他對個人能力充滿信心。香港這片彈丸之地,難以滿足他挑戰自己的想法,「我決意要外地好好測試自身能耐,跟父母商量後,感覺美國的學院足球制度(College Soccer System)更吸引,學位能成為我的後盾,同時又可在高水平聯賽中作賽」。
男足的基本 是對女足的諷刺
上一集鍾貝琪(阿K)談及中六時雖曾有外流的想法,最終卻因考慮到學業而卻步。那邊廂女足面對各種限制,男足世界竟可兩者兼得,Matt的足球路跟對方形成強烈對比。這個小伙子更能眾多選擇中挑選心儀的目的地,他指在西班牙試腳時發現,只得少數球員最終能在歐洲頂級聯賽立足,所以即使前往足球水平次一級的美國,依然沒有後悔,「若你一生只呆在一個地方,永遠難成大器,外流總是可以有更好的訓練,更好的發展」。
延伸閱讀:
「外流」在男足世界就像一份完整的計劃書,何時做、如何做,都有前人例子可尋;惟來到女足世界,它就變成一本無字天書,球員只好自由發揮,邊碰釘邊開闢自己的道路。眼看Matt的發展路走得如此順利,阿K內心有種說不出的羨慕,她以本地聯賽制度作例,直指男足早已定立港超、港甲至港丙等多級聯賽,女足今年才首次分為甲乙兩組比賽,兩者差距難以拉近。
「男足有較好多待遇,有部份球員為幫補家計而踢球;女足沒有這些配套,球員大多只因為『興趣』二字。看到男足的發展,感覺女足都有機會達到這高度,但無奈香港女足仍在上軌道,資源投放偏於男足一方。不過我的性格喜歡『靠自己』,有手有腳,任何事也可自己爭取。」阿K發自內心地說。
我喜歡靠自己,有手有腳,凡事也可自己爭取。
在美國,每個隊員都有自己的夢想,操練時彼此是敵人。
望圓美職夢 把握最後半年
擁有「靠自己」的這股自信,或許就是兩個年輕人的共通點。作為香港球員外流美國的先鋒,Matt同樣希望以雙腿爭取更多,今年升上大學四年級後,他尚有6個月就告別大學生涯,其夢想是在餘下球季交出亮麗的表現,爭取在明年1月的美職選秀(MLS Superdraft)被相中,成為首位效力美職聯球會的香港人。
「美國很講究數據,用以衡量球員的表現,若我能有個不俗的球季,交出一些入球及助攻,或能說服球隊簽下我。」過往在舊金山大學效力3個球季,Matt指曾有8名隊友獲選上,因此他自言跟夢想的差距相差不遠,「我時常跟他們一起操練,彼此感覺沒太大分別。成功與否跟努力及心態有關,我相信我能做到,只需要丁點運氣」。
對職業足球員仍有種飢餓感,我會因此付出最好的一切。
是伙伴還是敵人?
阿K曾透露在英國試訓期間,當地女生跟香港球員一樣,均有正職在身,工作後需長途跋涉駕車到練習場操練。球員間就像有種深明對方難處的默契,是隊友,亦是好伙伴。「即使我是個陌生的面孔,她們仍會很熱情地主動邀請我一起『猜馬騮』。起初我不明白她們為何以『Vic』稱呼我,後來才發現是我英文名字Vicky的簡稱,感覺彼此相處融洽。」
不過對留學美國的Matt來說,「極體力化」才是追夢的代名詞,在球隊為爭取僅有的11個正選位置,每課練習都是無止境的競爭,操練中根本沒有友誼,隊友就是敵人,「那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所以你必須一日比一日進步,這種強度是香港難以追上的」。
體會到競爭帶來的強大壓逼感,Matt更需在學業跟足球之間取得平衡。每日上午他需先回校訓練,下午完成課堂後又要健身,困在教練與功課之間,累得這個22歲大男孩難舒一口氣。這刻Matt或許才感受到女足球員的那份辛酸,不過他對夢想有不屈的決心,「由我學懂走路開始,我便接觸足球,爸爸曾是職業球員,他是我的偶像及榜樣。這令我對成為職業足球員有種飢餓感,我會為此而付出最好的一切」。
一個夢想 不分男女
近年國際社會講求女生平權,女生在美國亦愈來愈受重視,在各種運動上的地位有上升趨勢,當中尤以正位列世界第一的美國女足最受人注目。在當地外流的Matt受這股氣氛感染,讓他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他亦期待雙方能獲得平等機會,並希望借助自己經歷,引起更多年輕球員到美國外闖,同時鼓勵更多女生攜手追夢,「相信你的才能,專注及維持衝勁,最重要是咬緊牙關」。
或許有人認為身為混血兒的Matt是贏在起跑線,但成功往往靠自己爭取,沒有他的自信、他的膽量及毅力,夢想始終不會愈行愈近,大家切勿輕視這個小伙子的努力。2019年法國女子世界盃已經開,Matt與阿K同樣為一眾「Dream further」的女足球員打氣,因為他們都明白,追夢需要多甚大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