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理浩徑通走2】大浪西灣多人棄賽 雞公山成迷路黑點
如今麥理浩徑上的毅行者比賽,每個檢查站有豐富的補給,還可能有支援隊帶備食物飲料恭候。不過,在40年前首個麥徑山賽「麥理浩徑通走」,檢查站設施簡陋,沿路補給有限。行程總領隊陳志安要在賽前通知沿路鄉村的士多,呼籲他們通宵營業,支援參加者。
今年是麥理浩徑啟用40周年,《01體育》將會以一系列的報道及活動,去追尋這條全港最長行山徑的故事,讓市民了解麥徑的風光與歷史,回顧在這條100公里山徑上發生過人和事。
上一集回顧:【麥理浩徑通走1】40年前麥徑首個公開山賽 華人挑戰英軍紀錄
1979年12月8日晚上,首屆「麥理浩徑通走」剛開始,麥徑首段,人山人海。
「柴娃娃囉!有朋友叫到,有個這樣的節目,去不去一齊玩?我就說好啦好啦!那個時代很少娛樂節目,我又不會去打麻雀,都是行山多,見大家那麼高興,就一起去參加。」今年65歲的梁笑鳳憶述1979年參加麥理浩徑通走的原因。麥徑通走是麥徑成立後首個全走100公里的公開活動,在當年12月8日晚上9時20分起步。
當年二十來歲的梁笑鳳有多年行山經驗,喜歡戶外活動,她表示參加麥徑通走前沒有特別訓練,而且她在那年夏天暫時擱下行山,專注於獨木舟。梁笑鳳說:「沒有任何特別準備,就連對波鞋都是臨急臨忙去買,買了對平價波鞋,好像是79元80元左右,總之100元以下。我不捨得買貴鞋,那時候的Adidas要幾百元一對,很肉痛的。那時行山界的人多是穿麂皮鞋,三十幾元一對,但麂皮鞋的底很硬,很難行。」
帶備葡萄糖粉補充體力
梁笑鳳並非打算破英軍紀錄的突擊小組,甚至沒有行畢全程的計劃。談到裝備,她續說:「我用普通膠樽入了兩枝水,帶些麵包。我還有葡萄糖粉,直接倒入口,之後用水沖落肚,十分方便。當年沒有太多選擇,只能用這些方法補充體力。我又沒有行山杖,拿住樹枝,篤下篤下行。」
每位參加者帶備的糧水都不多,行程總領隊陳志安只帶麵包充飢,有心打破英軍22小時25分紀錄的溫坤華則表示:「帶個軍用水壺,飲完就盛山澗水。好像帶了一條『生命麵包』,起碼有一條。」另一名完成者簡志昂則說:「檢查站沒有什麼提供,跟現在那些支援隊沒法比。要靠自己,我靠雪梨、麵包、水、帆布背囊、大陸行山靴、兩粒大電池及電筒走完全程。」
陳志安呼籲士多通宵營業
為了幫助參加者補給,作為麥徑通走的合辨人,陳志安表示賽前已通知沿途的士多作好準備。他說:「士多比賽前已經知道,我們已經通知了他們,準備好汽水,開好店,燈明火着。叫鹹田灣、赤徑、嶂上的村民都開通宵,方便參加者買東西,而村民都很合作,通宵營業。」
「士多有維他奶及汽水,食物都應該有的,但那時我帶隊,就不會食,自己背囊有水及麵包。」陳志安續說:「水一定帶不夠,在那個年代,唯有飲山水,那時候污染少一點,山水都可以飲,現在就太過污染,就不要飲了。」溫坤華也笑言:「要喝山澗水,那時我們體質幾好,沒有問題,沒有肚痛。」
當晚超過500名麥徑通走的參加者由北潭涌出發,沿首段環萬宜水庫的馬路行,路況平坦開闊,甚至不用電筒照明;有的參加者還有力氣及精神嘻嘻哈哈。大約個多小時,由陳志安率領的大隊通過東壩,接上往浪茄的山路。參加者均要亮起電筒,令山徑在黑夜中變成一條蜿蜒發光的金蛇。有位滿懷信心破紀錄的參加者就因為輕視夜色,關燈而行,結果就在下浪茄的路上扭傷,退出賽事。
西灣山難倒很多參加者
沿麥徑第2段走,離開浪茄後便要登上高314米的西灣山,成為參加者首個考驗。據《野外》雜誌的記載,單是西灣山已經令二百多人停下來休息。到大浪西灣,有士多迎接參加者,也成為棄賽熱點。陳志安說:「有很多人行到西灣,十幾公里路,已經不行了。半夜三更,你行不到也沒有辦法走,只好在西灣停留。你再行都沒有力,起碼那兒有士多及人多,會好一點。」
此外,《野外》雜誌記載,聽說落到大浪西灣的沙灘時,有十來人放下背囊行裝,就地露營,原來他們知主辦單位有車入西貢北潭涌,就借參加麥徑通走為名搭順風車,實則是來西灣露營,難怪起步時見到有人拿住大錄音機行。
僅200餘人走畢首兩段麥徑
離開西灣往鹹田灣,登大浪坳再下赤徑,抵達首個檢查站北潭坳;由起點至此約24公里。檢查站有張小辦公桌,工作人員在參加者的紀錄卡蓋上號碼,標示出名次,他們更會為最快的一批參加者記下時間。放棄完賽的健兒散落浪茄到赤徑的路上,主辦單位協助他們行到馬路,再安排交通離開;有多達超過300人在這段路上退出,只得207人在北潭坳檢查站留下紀錄。
梁笑鳳跟在陳志安所率的大隊,花了約4個半小時抵達北潭坳,準備接上麥徑第3段,前往牛耳石山及高399米的雞公山。同時間,溫坤華等人的突擊小組剛過雞公山,正趕往企嶺下檢查站。
水樽爆了!死火!怎麼辦?
梁笑鳳迷路仆倒 跌爛膠水樽
離開北潭坳,行至雞公山附近,梁笑鳳遇上她今次行程的噩夢。「水樽爆了!死火!怎麼辦?」她記憶猶新,仍十分激動地說:「跟幾個人一起行錯路,要走回頭,很心急。『啪』的一聲,我就跌在地上,兩個樽都爆了,沒有水飲。我很緊張,一行錯路就想快點走,結果仆倒。」梁笑鳳雖然沒有受傷,但這一跌,令到她失去盛水的容器。
《野外》雜誌亦有記載,由於路牌指示不清,雞公山一帶是迷路的高危點,該報道稱:「指示牌卻每付厥如,放置的位置也不明白,慢說初臨者為之茫無頭緒,就算是老行友吧,由於夜色昏濛,也不一定保證無誤。雞冠山(雞公山)的某一個轉折點,一再製造着麻煩,可憐的受害者,一次出錯,足以貽害全程。」彷彿在形容梁笑鳳的困境。
約深夜3時,起步了6小時左右,溫坤華、楊振德、李從發等的快隊率先抵達企嶺下;領隊在深夜4時到達,受迷路影響的梁笑鳳再遲15分鐘抵埗,成為首位到企嶺下檢查站的女將。由北潭涌至此,梁笑鳳已經行了近35公里路,但離屯門尚有65公里,她如何在沒有盛水器皿之下走畢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