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劉學銘(1)】港足新生代 90後現實的足球夢
葵芳林士德球場。
劉學銘從前會跟家人,包括媽媽,在這裏「跟隊」踢波。
一個運動氣氛濃厚的家庭,孕育出這個身形高大的防中。
如今,學銘一邊在城大讀書,一邊在夢想駿其,甚至香港隊追着足球夢。
我的生活就是足球,沒有足球,我可能只是個廢青。
20歲的劉學銘,是千禧年港足冰河時代後期首批青訓產品,今季為求出場機會而轉投升班馬夢想駿其,終如願站穩正選,更曾在一場聯賽盃賽事中接過隊長臂章上陣。他身形高大,可勝任防中或中堅;健談的性格,陽光味十足,加上勇悍而積極的比賽風格,深受不同教練喜愛,連港隊教練金判坤也多次稱讚他擁有成為本地一線球員的潛質。學銘可說是球圈的一顆新星,但跟香港不少年輕人一樣,得為未來顧慮,故他還要兼顧學業。
家庭:足球的啟蒙地
這倒不是因為父母要他以學業為重,相反,劉家是個運動家庭。
劉父是紙品工人,母親任職文員,比學銘年長兩年的哥哥劉家銘則效力另一港超球會元朗。一門雙傑的劉家跟每個香港的小康之家並無分別,不過父母其實在工作以外分別是業餘籃球和壁球愛好者,熱愛體育的家庭文化,培育出兩兄弟的運動潛能。
「我不記得自己什麼年紀開始踢足球了,但我之所以踢球,全因為小時候想跟哥哥一起玩。一家人平日喜愛聚在電視前一起看英超和NBA,縱使爸爸喜歡籃球,但因為哥哥的關係,足球才是我們的家庭活動,媽媽甚至會跟我們到樓下踢波。」學銘說。
「等等,媽媽跟你們踢波,是指帶你們兩個孩子到公園玩玩的意思嗎﹖」
「不,她真的與我們一起到葵芳林士德球場『跟隊』,與街坊踢街場。」
身體強壯 突圍武器
學銘學業成績並不突出,父母卻沒刻意催谷,反而讓兩兄弟自由發揮。學銘在小學時已被足球隊邀請當前鋒,身體上的優勢令他在區內的比賽所向投靡,球場上的成就,令他萌生職業球員夢。
由中小學校隊、葵青和深水埗青年軍、到3年前展開職業生涯,強壯身形總是學銘受教練歡迎的最大「賣點」,特別是港足冰河時代重成績多於基本功培養的不良青訓風氣中,這類高頭大馬的球員非常吃香,沒想到,卻成為學銘今天轉型的絆腳石。「以前的教練方法有點落後,小時候比賽,我被訓令只要在後防破壞對手攻勢,有球到來便大腳解圍,跟崇尚從後場展開組織的現代足球戰術大相逕庭。所以老實說,我的基本功不夠紮實,轉守為攻的節奏和準繩度都不足。」
青年軍的表現未算極之標青,但2011年的經歷,改變他往後的足球發展,「當年阿士東維拉來港參加英超亞洲盃,同時舉行青年球員試訓的交流活動,當時李志堅教練(現香港飛馬主教練)着我參加,我竟獲維拉青訓總監鍾斯相中到當地試訓,獲選的還有現效力傑志的李毅凱」。
到維拉巴塞試訓 改變眼界
劉學銘與李毅凱一同獲編到維拉U16梯隊,展開一周試訓。單單進入訓練基地第一步的畫面,已經震驚了兩個小將,青翠的草地像地毯般厚,能在這樣的草地上訓練與比賽,在香港絕對是奢望,但更令他們詫異的是,緊接有管理員走來告訴他們,原來這片草地昨天剛比過賽,正在休養,是基地內最差的一塊。
維拉是英格蘭其中一間以青訓聞名的球會,隨了各種戶外戶內的球場、健身房和泳池等,保障訓練風雨不改,維拉亦為青年軍提供文法課堂、升學輔助等,不同年齡階段的球員膳食也有營養監控,球員在這裏的工作只有一項──全心投入練習。這裏的經歷給予劉學銘一個難以置信的體驗,例如早上上完課,走出課室已能即時練習,不用像香港沒固定場地般「走鬼式」訓練,單是節省的交通時間,每天已可多操兩、三小時。劉學銘亦曾經為維拉上陣對富咸U16,感覺不少青年軍的體格已經比他今時今日更強壯,這就是青訓專業與否所做成的差別,香港跟外國的足球文化根本無法比較。
次年劉學銘再次突圍,取得唯一一個代表香港的球員名額,出席Nike於巴塞隆拿舉辦的全球選秀大賽,並在巴塞訓練基地拉馬西亞受訓。兩次經歷終於令他體會到什麼是國際級球會的「青訓」,對「職業球員」的定義更有全新認識。
香港球員必須未雨綢繆
親身見識過歐洲先進的青訓系統,反而刺激到學銘思考香港的現實環境與職業足球夢之間的平衡,「維拉的青年球員如果未能擢升到職業足球,球會便安排升學輔助,讓球員進入不同的學院或職業訓練學校繼續升學,前途有保障」,他卻清楚香港的環境完全不一樣,為保障未來,必須有兩手準備,故從前學業成績不佳的他反而因為足球而分配更多時間讀書,現時在城大修讀應用社會學二年級。
雖然辛苦,但學銘從沒後悔選擇這條路,「因為我實在很喜歡足球」,他又說:「為了足球我確實花了不少時間,但其實平日在足球和讀書之外,我不是跟女友約會,就是在家打機,而且都是在玩FIFA(電視遊戲)。所以,其實我的生活就是足球,沒有足球,我可能只是個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