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冠外圍賽傑志對霹靂,場內激烈,戰至互射十二碼始分勝負。場外球迷、攝影師、記者又如何當個好的持份者?霹靂首度晉身亞冠附加賽、翻新的球場、有實力的球員,代表着馬來西亞足球實力穩步上揚,香港又可如何學習?攝影:袁志浩
一場亞冠外圍賽,從場外球迷、攝影師、記者的不同角度,窺看港馬兩地足球發展分野。(01美術製圖) 霹靂近年翻新了主場霹靂體育場,其自家訓練基地亦相繼落成,但有球迷認為若要追上國內勁旅柔佛DT,仍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問題癥結仍在管理層身上,「球隊管理層隨時改變,即使現在的高層是好的,但你不知明日會否又轉人。」(袁志浩攝) 足球在馬來西亞仍是No.1受歡迎的運動,擊敗羽毛球、曲棍球、及MotoGP等體育項目,原因或者跟香港一樣顯然易見,「因為我們曾是英國殖民地,是他們把足球帶到最高點。」(袁志浩攝) 電單車是馬來西亞十分普及的交通公具,球場外沒有太多停泊私家車的位置,車位都被一輛輛電單車填滿。(袁志浩攝) 馬來西亞是個擁有多種宗教信仰的國家,官方宗教為伊斯蘭教,場外亦特別設置小型場所,供球迷於入場前祈禱。(袁志浩攝) 26歲的Keeshaanan支持霹靂已有15年時間,這位原本於當地Fox Sports工作的記者,這晚特意向老闆請假,「這是霹靂自2008年後首次重返亞洲賽,是歷史性的一晚,所以我選擇以球迷身份來球場打氣,而不是記者。」(袁志浩攝) 「Guess Who's Back?」霹靂在2007年開始陷入財困,失去多名核心球員,近年亦多在聯賽中下游徘徊,直至2016年漸漸重返正軌,去年贏得近12年來首個冠軍——馬來西亞杯,慢慢讓球迷重拾信心。今季自2008年後重返亞洲舞台,忠實球迷組織特意為此製作大型橫額。(袁志浩攝) 霹靂體育場有30,000個座位,草地旁被跑道包圍,可舉行田徑賽事,設計又加添球隊元素,香港大球場要重建的話,這裏可能是個很好的參考例子。(袁志浩攝) 左邊那位人兄是本港記者今趟採訪的好幫手,更可說是操控「生死大權」,皆因由所有媒體的採訪證都經他雙手派發,比賽當日更需跟隨他到指定入口領取攝影記者背心,以往曾為當地報章工作的他與媒體相當熟稔,真正身份原來是官方攝影師。(袁志浩攝) 到達怡保後才發現,不少霹靂職員的衣服上都印有一個標誌,惟此與霹靂球衣上的隊徽有出入,查問下發現圖中一款原來代表整個霹靂體育會,而隊徽就只屬足球隊獨有。(袁志浩攝) 霹靂死忠球迷「The Supporters」,加時開始前彷效維京式打氣,為現場氣氛推上高峰。(袁志浩攝) 馬來西亞足球氣氛熾熱,球迷亦相當熱情,半場休息期間記者需換邊以便拍攝,走過球場旁的通道即受到熱烈「招呼」,高聲尖叫及呼喊務求吸引記者目光,拿起鏡頭一看,眾人即擺出各款姿勢「任影唔嬲」,出自內心的笑容最燦爛。(袁志浩攝) 「Asia?Take it or Leave it!」(袁志浩攝) 霹靂球迷將近年反彈的原因,歸功於球隊能簽下具質素的球員,隊長薩德便是馬來西亞國家隊的後防重心,而跟以往每年球員大執位的情況相比,現在球隊少有主力離隊,更易培養默契,終首度晉身亞冠附加賽,這股對足球的熱情,晉身下一圈又可否融化冰冷的蔚山?(袁志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