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迪】中大多元文化行動種子撒校園 香港都有卡巴迪專家
什麼是卡巴迪(Kabaddi)?第3屆男子世界盃結束後,認真版「麻雀捉雞仔」又延伸一個問題,究竟香港有沒有人玩卡巴迪?
把卡巴迪視作遊戲的人或者有,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鄧偉文(Wyman)更視之為研究題材,曾赴印度、尼泊爾、英國、日本與當地人交流,更準備寫一本關於卡巴迪的書,把4000年前的運動化為中文字。
卡巴迪已有4000年歷史,起源眾說紛紜,最有故事色彩的是古印度兩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的《摩訶婆羅多》中,描述班度/般度族(Pandavas)與俱盧族(Kauravas)之爭,黑天神(Krishna)經教曉其侄兒阿比曼奴(Abhimanyu)如何穿透盧族的七重防守(又有不同說法指阿周那Arjuna教導兒子)。故事的傳奇色彩濃厚,有指教學時阿比曼奴的母親Subhadra聽到一半就睡着了,亦有指黑天神不讓阿周那說下去,最後但潘達瓦王國繼承人阿比曼奴穿過俱盧族(Kauravas)的七重防守,但找不到出口而喪生。
自二十年代印度把卡巴迪制度化,引入正式規例後,漸漸被印度視為代表當地文化及民族的政策,於1936年柏林奧運被列為奧運示範項目。兩年後認真版「麻雀捉雞仔」亦被列為印度全國運動會比賽項目,至1982年成為亞運示範項目,1990年成為亞運正式項目。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討論的是一般在亞運、印度職業聯賽的卡巴迪(national Kabaddi),與比賽時單對單的旁遮普卡巴迪(Punjabi Kabaddi或circle Kabaddi)不一樣。
中大多元文化行動計劃推廣3年
10月下旬,國際卡巴迪協會(International Kabaddi Federation,IKF)於印度舉辦第3屆男子世界盃,主辦國在決賽反勝伊朗一戰,香港亦有直播,當時有香港網民問到「究竟香港有無人玩卡巴迪」?因緣際會認識了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鄧偉文(Wyman),原來自2014年起,卡巴迪的種子已在校園傳播。中大在2014年起開展「多元文化行動計劃」,把跨文化體驗活動帶到中學,令大眾認識不同族群,卡巴迪便是其中一個拉近人與人關係的項目。
破冰遊戲,豈止「Killer」、「非洲話事啤」?
曾到多國交流 漫畫推動日本普及度
Wyman到過民生書院、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恩主教書院、屯門廠商會蔡章閣中學等學校推廣卡巴迪,他指每次找學生試玩,氣氛總會很好︰「每間學校的學生都很投入,不少受訪者提問都有意再玩。卡巴迪成本低,何時何地都能參與,限制不多。」
Wyman曾7次到外地交流,發現除了香港人外,卡巴迪於尼泊爾及日本的普及度皆不高︰「於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找不到卡巴迪的足跡,到南部城市Pokhara才找到,更要付出車馬費才有當地人示範,可算是市井運動。」於亞洲另一邊的日本3次交流,令他深深感受漫畫的威力︰「日本最具系統,定期一個月搞一次示範會,初時只有數個人出席,但因一本以卡巴迪為主題的漫畫(灼熱カバディ)推動下,後來有20至30人到場試玩,更有人遠道由大阪到東京學習。」
去年底於印度阿美達巴德(Ahmedabad)舉行的世界盃,Wyman飛赴現場觀戰,由於印度盛行兼有主場之利,全場大部分為印度人是常識,但亦有不趁熱襯之輩,「有當地人問我賽例,我便向他們解說。門票便宜,加上賽會為每支球隊安排啦啦隊搞氣氛,亦有DJ現場打碟播出耳熟能詳的音樂,現場氣氛不錯」。賽會把賽事計算得極之精緻,球員出局後必須經中線離開延長時間,令電視觀眾看完慢鏡後比賽才重開。商業角度而言,絕對是個成功的賽事。
望在港搞卡巴迪比賽
Wyman的心願是在香港舉辦一次正式的比賽,只要找到合適的場地,便有機會成事,「不少人擔心卡巴迪埋身接觸多容易受傷,但鋪上軟墊即可減低受傷機會」。其實,只要有心尋覓,足球、籃球、羽毛球以外,香港可以發掘的事可不少。
卡巴迪基本規則
場上7對7,開賽時有5名後備;上下半場各廿分鐘,雙方輪流派出進攻者
進攻得分條件︰
30秒內以身體接觸對方後,進攻者身體任何部位接觸中線,每接觸一個對手獲1分。Super Raid為一次攻擊取得3分或以上,即連續接觸多名敵將後接觸中線)。
若取得分數再單腳越過額外得分區(Bonus Line),可另外多取1分, 還有在沒有接觸對手情況下單腳越過額外得分區(Bonus Line)都可以得到一分,但不會影令雙方任何人出局或重生。
令對手全員出局可獲額外兩分獎勵
防守方得分條件︰被對手接觸後,阻止對手接觸中線稱為有效攔截獲1分,超級攔截(Super Tackle)即防守方只有3人或以下而有效攔截,獲額外1分獎勵。
其他︰若30秒進攻時間內,未能接觸對手或接觸額外得分區便返回中線,雙方都不獲分數。但要留意若一方連續3次進攻未能得分,第3名進攻無效的選手將出局,每得1分可令對手一名球員出局,兼令一個隊友「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