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你體︱運動公社】波格與麥根萊 共享勝者孤獨的敵人和知己
早前中學文憑試中文科開考,當中作文卷的試題相當有趣——以「談知己」或「談敵人」為題寫作。看到題目,許多讀者都會想起許多傳奇人物的關係,例如費達拿與拿度、摩連奴與哥迪奧拿、「魔術手」莊遜與拉利布特、林丹與李宗偉等。雄霸七、八十年代的波格(Björn Borg)、麥根萊(John McEnroe),兩者由相敵變為相知的故事,最是引人入勝。
撰文︰高俊賢@運動公社
恰巧兩星期前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的《Borg vs McEnroe》,正是描述兩者關係變化的過程——又或者應該說,是描述運動員克服躁動內心的歷程。電影以兩者在1980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男單決賽的對決為主要線索,但刻劃二人交鋒的內容不算多,反倒是着眼於描述二人的成長歷程和背景,尤其是波格。波格、麥根萊各走極端,兩者的對比本身已極具傳奇色彩,使這場對決更為可觀:
一)性格與形象︰波格外號「冰人」,外形俊俏、舉止優雅,而且冷靜沉着,深受球迷歡迎。麥根萊言行火爆粗鄙,與記者互成水火之餘,回到球場也經常向球證抗議,喜怒皆形於色,並不討好觀眾;
二)打法︰波格是防禦型底線型球員,精於上旋;麥根萊是發球上網型球員,截擊千變萬化。兩者一守一攻、一穩一快,於網球對決來說是極具張力的戲碼;
三)新舊交替︰波格只比麥根萊年長三歲(波格生於1956年,麥根萊生於1959年),但前者早已拿下4項Channel Slam(溫布頓加上法網)的男單錦標。麥根萊作為後起之秀,能否把波格從頂峰打倒,成為外界焦點。
1980年的波格,無疑是居高臨下。但是從巔峰滑落,承受的痛楚必然比其他後進更為慘重。面對一落千丈之險,波格內心倍加煎熬,他長年努力壓抑住的鬱結,正要在溫布頓爆發。另一邊廂,只曾贏出美國公開賽的麥根萊,一直在波格的陰影下成長,加上他難以抵受外界諷刺和批評,公眾形象極其惡劣,他的不安只會因為媒體、球迷的挑戰而日甚一日。
要克服躁動不安的內心,最好的方法還是專注——波格的「冰人」形象,是他長年努力壓抑內心感情的結果。少年時代的波格,曾經屢屢因為比賽而擲拍、與教練頂撞,可算是日後麥根萊的縮影。於是,波格的教練Lennart Bergelin教導波格像個壓力鍋一樣,要把自己的焦躁壓下去。即便在後來,麥根萊亦是把自己的脾氣收斂起來,才能成就與波格的經典對決。只不過,我們身為外行人,把專注二字說得倒是輕巧,他倆面對的壓力排山倒海,除了來自競技本身,還有各式各樣的傳媒和商業贊助。以上一切,皆不為外人所道,成王敗寇,波格、麥根萊冷暖自知。
正因為能一同享受勝利者的孤獨,波格和麥根萊才能成為了真正的知己。最佳的敵人,往往是最佳的知己,尤其是在克服內心種種壓力大山的時候。無怪乎曼聯領隊摩連奴極力向球員推薦這部電影,也許裏面的片段,正是他內心的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