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余煒廉2】為父母 為恩師 要替香港爭口氣

撰文:高詩琦
出版:更新:

2014年亞少盃決賽周的香港U16陣容,不少都因學業壓力被逼放棄足球,目前只餘5人征戰港超聯。但總有父母願意支持子女逐夢,余煒廉就是其中一個幸運兒。
攝影:梁鵬威 影片:葉詩敏

走進大埔富善邨,余煒廉在高樓中央的空地上帶球跑着,一個看來就讀初小的孩子看着大哥哥踢球,一臉羡慕。

「一起玩吧!」

小孩初時有點害羞,但也應邀搓波,玩得興起,更在寒風下脫掉大褸。小時候的煒廉也一樣,尚未有能力到隔鄰的街場跟隊時,就在這片空地上踢波,幻想兩端各有一個龍門,就這樣踢整天。

這片空地,是余煒廉小時踢波的地方。(梁鵬威攝)

余煒廉很愛足球。但在香港,小孩想專心發展足球,最難過的一關大概是父母。為人父母,總希望子女有安穩的未來,安穩卻總與高學歷劃上等號,小孩們若不用功讀書,總被視為不聽話、無前途,願意放手讓孩子追尋理想的家長,少之又少,余煒廉是其中一個幸運兒:「我能夠堅持踢波,也是因為父母,謝謝他們沒有迫我放棄足球、沒有在學業上給我壓力,只要求我簡單合格就可以。這是普遍家長比較反對的,始終不知道兒子是否真的會做到(成為足球員)。」更令他慶幸的是,自己並非生於富裕家庭,仍獲雙親支持,「跟元朗簽訂職業合約的時候(2016年),正是我要應考DSE之時,但家人沒給我壓力,叫我盡力就可以,也沒叫我盡快賺錢養家……我真的很幸運」。

足球的魔力不限年齡,跟新相識的小伙伴擊掌,余煒廉彷彿看到小時候的自己。(梁鵬威攝)

不過,煒廉的爸爸雖一直支持兒子,媽媽卻非一開始就坦然接受,母子更曾因而起爭執:「一開始他們以為我只是玩玩吓,試過踢到眼腫、拗柴,媽媽叫我不要再踢波,但我執意繼續……有一段時間太專注足球,成績不好,甚至要留班,媽媽變得更反對,叫我不要再去練習,那時一講這話題,大家都忍不住發脾氣。」幸好此時爸爸充當「勸交」的角色,私下跟煒廉傾談,要他有技巧地跟媽媽溝通,同時也在跟太太獨處時嘗試開解。最後,煒廉決定直接跟媽媽坦白:「我直接跟她說,其實我不喜歡讀書,但很喜歡足球,希望讀完書後做足球員,不想白白浪費時間做不喜歡的事,她也明白我已長大,有自己想做的事,就漸漸變得支持。」

余煒廉能拿到職業生涯第一個冠軍,父母的支持至為關鍵。(受訪者提供)

其實余媽媽口裏雖曾反對余煒廉踢波,但她多年來都身體力行,兒子去哪比賽,都有她相伴:「我自小無論去哪裏練波,媽媽也會陪我去,到我長大了,踢青年軍比賽,有時踢完已經晚上10時多,她即使翌日要一早上班,也會到場支持我,無論幾凍、幾曬,她都會來。」上月底的高級組銀牌決賽,煒廉正選上陣助陽光元朗擊敗東方龍獅奪冠,他賽後讓父母拿起獎座合照留念,這幀照片對他別具意義:「媽媽是我進步的一大動力,希望她為我而驕傲……能捧盃而回,跟父母合影一張如此有紀念價值的照片,實在很開心。」大概有沒有冠軍也好,看到兒子如此享受足球生涯,余爸爸、余媽媽已很滿足。

28歲的元朗主帥曾昭達,一直強調要給予年輕人機會,余煒廉、陳嘉豪、姚浩明等小將在他麾下,各有顯著成長。(資料圖片)

除了父母,另一個余煒廉足球路上的重要人物,就是元朗主帥曾昭達,煒廉在體藝中學足球隊已隨達sir學法。相識8年來,這個少帥除了教他踢波,更是人生導師,煒廉無論是決定離開傑志青年軍重返大埔、或是繼續進修,都曾徵詢過達sir的意見。因此,當這個年輕中堅前一季幫助大埔升上港超聯後,雖曾獲「綠戰士」開出職業合約留用,最後仍選擇轉投元朗:「當時有消息指大埔會有重大變動,達sir就告訴我他會執教元朗,邀我跟隨他,而且我認識達sir時間較長,相信他能給我上陣機會,而且跟隨一個相熟的教練,總較重新開始容易。」曾昭達給了余煒廉第一份職業球員合約,也讓這個年輕中堅獲得不少上陣機會,再獲得首個頂級賽事錦標,「真的要感謝他一直以來的教導」。

19歲的年輕中堅余煒廉,希望透過足球給予香港人希望。(梁鵬威攝)

高級組銀牌對余煒廉而言只是生涯的一個起點,為了回報父母、恩師曾昭達,更為了自己土生土長的香港,他有更遠大的目標,「香港足球給了我一個明確的目標,我想出一分力去做得更好,令香港人驕傲。自小出去踢波,其他國家的球員都會認為我們沒能力,但有些國家既看不起香港,卻無法擊敗港隊,又憑什麼認為我們不行?我不覺得香港足球真的不行,而是有潛力的」。青訓斷層令不少入籍兵成為香港代表,煒廉認為這情況不會持續太久,「斷層只是一時,很多年輕球員都穿起了港隊球衣,相信未來不用太依賴入籍兵。我想再穿起港隊的球衣,讓父母入場支持我」。

眼見越南U23在應屆亞青盃創造奇蹟,打入決賽,余煒廉也希望,一路踢上來的同齡球員漸漸展露光芒,香港也可再創一次歷史:「那將是我們97、98年出生球員的最後一個分齡賽,希望可以一班人再一次晉身決賽周,給予香港足球希望。」

論政策、論硬件、論社會風氣,香港足球的發展總是充滿阻礙,但年輕球員的成長,卻教我們看到希望。「黃金一代」雖餘下寥寥數人,但這群新秀,仍值得我們寄予厚望。

(梁鵬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