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堡結業︱健身中心疫情後再現倒閉潮 消費者自保簡單一招就夠

撰文:吳慕兒
出版:更新:

在香港經營38年的連鎖健身中心舒適堡(Physical)暫時結業,Pure Fitness亦因中環店欠租傳陷財困,就算舒適堡之後宣布成立新公司、在灣仔分店原址(灣仔駱克道175至191 號京城大廈)重開,業內兩大龍頭的窘況難以消除消費者對光顧健身中心服務的疑慮。
事實上由2010年開始,從瑜伽到健身中心每隔數年便會出現一次結業潮,為免招致損失,消費者對任何預繳式服務必須保持高度警覺。

有38年歷史的舒適堡Physical健身中心9月6日起暫時全線結業,太古康怡分店,有路經市民窺探內部情況。(廖雁雄攝)

香港著名瑜伽/健身中心倒閉事件:

舒適堡(Physical)/*2024年
Urbain Fitness/2024年
Fitness First/2022年
Goji Studios/2021年
California Fitness/2016年
Living Yoga/2011年
Planet Yoga/2010年
Yoga Yoga /2010年

*暫時結業,新公司在灣仔分店原址重開。

California倒閉最轟動 疫情後結業潮再現

連鎖健身中心結業,最轟動一宗首推本港昔日健身市場龍頭的California Fitness,1996年開業,曾擴充至9間分店,而且店舖基本上全部位於市中心黃金地段,分店平均面積逾3萬呎,一度是中環、灣仔白領「身份象徵」,單是活躍會員已逾10萬。

當年苦主不少,可是California結業後,市民無減對健身的熱愛,又有另一批健身中心冒起,到新冠疫情來襲,又迎來一波倒閉潮。2021年先是有4間分店的Goji Studios,2022年是有8間分店的Fitness First,數月前輪到位於北角的Urbain Fitness,今次連本港擁有14間分店的舒適堡也難逃厄運,而在此之前,另一大型連鎖店Pure Fitness,亦因中環店欠租傳陷財困。

加州健身中心(California Fitness)2016年突然結業,有會員「碌卡」預繳過百萬元課程費用。(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消費者如何自保?

既然瑜伽和健身中心結業潮「老是常出現」,到底熱愛健身和運動的消費者,可如何保障自己?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盡量避免購買預繳式服務。這個做法看似「斬腳趾避沙蟲」,卻是最有效避過預繳式消費陷阱的方法。

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早在2016年已曾撰文指,「商戶經常以『買得多、慳得多』或『限時優惠』作招徠,吸引顧客預繳大筆款項,購買美容或健身課程」,範圍不限於健身或運動服務,「由傳統的禮券、餅卡,以至美容療程、健身會籍,消費者需預先繳付的金額,小則幾百,多至幾十萬元亦不罕見。」

以2016年突然清盤結業的California Fitness為例,消委會指接獲逾千宗投訴,涉及總值逾2737萬,平均每名投訴人損失近25000元,當中不乏預繳了6至8年會籍的苦主,甚至有會員「碌卡」預繳過百萬元課程費用,當中只得1宗能成功獲得退款。

必須留意的是,預繳式消費模式下,消費者已預付未使用服務的金錢,當相關公司結業時,賠償的順序卻無優先權可言——消費者作為無抵押債權人,賠償順序不及銀行等有抵押品的債權人,換言之消費者在付出金錢後連最起碼的保障也得不到。因此消費者無論任何時候都應抗拒預繳式消費誘惑,別因「貪平」而因小失大。

荃灣西的這間康文署健身室,因豪華程度曾成為話題。(康文署)

健身市場經營模式改變

事實上,疫情後健身中心的經營模式已有不少轉變,例如市場出現不少全日24小時運作的新式健身中心,大都採取每個月自動從信用卡扣款,而不是一次性預繳的消費模式,就算健身中心不幸倒閉,損失也可大大減少。不過也要留意的是,就算宣傳時說明是「不受合約束縛」,提前結束合約或只簽一個月、三個月的短期合約,計劃價格或相對昂貴。

由於這也非毫無破綻的萬全之法,不想招致無謂損失,不妨善用康文署全港86間健身室,月費只需180元,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的長者、殘疾人士及其同行照料者可獲半費優惠,還可選擇按次付費,繁忙時間每小時14元,非繁忙時間每小時 13元。

康文署全港86間健身室

當然康文署健身室的「最大門檻」,是要先參加康文署舉辦的「正確使用健身室設施簡介會」並通過測試,或是參加康文署由2006年5月或以後舉辦的「器械健體訓練班」,且出席率達八成或以上。由於席位不多又十分搶手,所以不少人在嘗試數次不成功後便會氣餒,因此放棄或是光顧坊間的健身室。

康文署86間健身室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