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何詩蓓張家朗|同日出戰爭獎牌 回看兩人給香港的價值

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張家朗和何詩蓓今天(29日)將在巴黎奧運給香港人再留下一點什麼,我必然說不容易。何詩蓓的最大對手不只有上屆金牌、澳洲的迪梅絲,還有迪梅絲隊友兼世績保持者奧卡拉瑾和中國的楊浚瑄;至於張家朗,奧運男子花劍史上能夠衛冕的,就只有1912和1920年的Nedo Nali及1952和1956年的Chistian d’Oriola,而且他經抽籤後身處兇險無比的上半區,「世一」的馬連尼、主場的拿霍特、美國的孟凱睿、中國的莫梓維,無一不具獎牌實力。
巴黎奧運男子花劍個人賽32強 7月29日19:35開賽
巴黎奧運女子200米自由泳決賽 7月30日03:41開賽

在殘酷的競技體育世界,獎牌是一個人的「勁」之最直接證明。獎牌不但包含過人天賦和艱苦訓練,更是作為運動員的——準確說是作為人的——自覺,我在做什麼、為什麼會做、有什麼目標。

何詩蓓不是說過「80%心態」嗎?心態是,有一種打開心靈的慣性,坦誠地自我對話,通俗的說法是「攝高枕頭諗清楚」,方能了解自己,所以何詩蓓能夠「不做影響游水的事」;張家朗的教練Gregory Koenig也強調,問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做那,念茲在茲「做啲嘢」,往往只是但求心裏好過的行為,實際卻是逃避問題的核心。

港隊名單/免費直播時間表賽程+獎金一覽

港隊重點賽程:張家朗何詩蓓7.29爭獎牌

三年前,張家朗締造歷史一刻。(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何詩蓓兩面游泳銀牌,極具意義。(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過去採訪,不時問運動員為何如此艱苦仍要堅持,最後往往歸因於「熱愛」。熱愛固然是一回事,但何詩蓓在2017年世大運之後的一番話,就更有意思了:「通常十點睡覺,但因為要早起溫書做功課,其實我八點就可以上床。由細到大我都克己,要一直兼顧游水和學業,難道可以時間管理嗎?要有成績,得要記住:生活的每個決定、每項細節,都在影響游水。」

何詩蓓專訪|坦誠面對自己 找個平衡點再Move On

何詩蓓專訪|平淡而有力的法則 「那一剎我十分相信自己」

生活本是中性。我們之所以覺得艱苦沉悶,因為「游水、訓練、爭獎牌」不是我們追求的事;何詩蓓身處其中,本質上其實跟你和我每天上班吃飯睡覺般無異,無必要以「運動員」三個字自命不凡。當然,訓練是體力勞動,游N個100米之後心跳氣喘和肌肉痠痛,生理反應不是催眠自己就會變輕鬆,只是何詩蓓很清楚,既然游的不是「健康水」而是競技體育(我在做什麼),因為十分享受自我競逐的感覺(為什麼而做),一直追求的是最佳時間的突破以至大賽獎牌(有什麼目標),那就應該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教練有時候會話don’t act like teenagers」,美國密歇根大學教練的話其實一矢中的,即使當時何詩蓓才是半成年的19歲。

何詩蓓在東京奧運連奪兩銀。(Getty Images)

當然,我們不是機械人,有情緒、有感覺,尤其面對挫敗和過失,羞愧的感覺最令人想躲起來。張家朗出發巴黎之前說過:「面對挫敗,不用覺得好『瘀』,雖然過程的確很痛苦,但如果你追求的是進步和改變,那就誠實面對自己,你會在痛苦中成長。」為何捱得過99%的挫敗,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朝向的是那1%的成功,途中遇上的,無論是預期之中還是意料之外,「經歷終歸是經歷,你會因而更清楚自己的真正需要」。至於1%的成功是什麼,每人都有自己的路向,唯靠夜深人靜時,思考一下想過怎樣的人生。

張家朗深度專訪|從東京到巴黎 From a boy to a man

獎牌是運動員的人生寒暑表,要不是三年前在東京大爆發,今天的香港,大概沒多少人知道何詩蓓是DSE中文考獲4的自由泳飛魚,張家朗是身高的193的劍擊好手。只是三年之後,獎牌早已成為注入史冊的往事,我們也是時候從一塊極具重量的圓形窺看,兩名土生土長的世界級運動員,為香港留下的世界級核心價值,也令今天為兩人同時亮相爭奪獎牌所送上的打氣和掌聲,與他們有着一點有血有肉的連繫。

第一回——少年劍神:請忘記我是亞洲冠軍(2016)
第二回——人大了,在沉靜的空間自省(2018)
第三回——奧運金牌的自白:這一年,是徹底地懷疑人生(2021)
第四回——佛系勝利哲學 潤物細無聲(2022)
第五回——承擔是四個人一個故事(2023)
番外篇1——張家朗最想留住的誰和誰(2022)
番外篇2——爸爸媽媽給劍神的信(2022)

張家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