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香港棟篤笑咁多年都做唔起? 講到尾都係一個字|任噏亂評

撰文:林迅景
出版:更新:

有網民於討論區發帖討論「點解香港棟篤笑咁多年都做唔起?」,文中以黃子華為例,表示香港的棟篤笑騷過於稀少:「佢18年金盆啷口香港棟篤笑基本上都淨係得佢一個。就算計埋杜汶澤都得兩個。」反觀一海之隔的台灣卻在短時間之內搞得有聲有色。討論在短時間得到大量網民關注並討論。

黃子華在1990年首次舉行棟篤笑《娛樂圈血肉史》,作為他在娛樂圈打滾多年的「劈砲大會」。(《娛樂圈血肉史》截圖)

網民熱討「點解香港棟篤笑咁多年都做唔起?」

有網民回覆,其實死因在於香港人太大壓力、要求高等因素,也有人反指除了黃子華和杜汶澤之外,林海峰和詹瑞文也算得上成功,前者曾在紅館開騷,後者也因棟篤笑而打響知名度。

《男人之虎》詹瑞文的獨腳戲,一人分飾30多角,多年來公演過百場,吸引差不多近十萬人入場觀看。(YouTube截圖)
林盛斌 talk show"The Bobfather"做到巡迴咁濟。(資料圖片)

網民:「外國大把成功例子啦」

不少人也引起了外國知名棟篤笑藝人做例子,例如在美華人Jimmy O Yang(歐陽萬成),一位香港出生,13歲舉家移民到美國,以HBO喜劇《矽谷群瞎傳》飾演靳陽而知名的棟篤笑藝人。近年他憑住講以華人生活文化差異為題而爆紅,後來更踩進影視界出演不少劇集、電影角色就是一個活脫脫的例子。有網民直言,如果當年他留在香港的話,好可能只能繼續當個銀行社畜。

Jimmy O Yang真係超好笑。(網上圖片)

香港人冇幽默感?

也有人以早年登上《Britain’s Got Talent》的日本笑匠Tonikaku Akarui Yasumura(藝名:總而言之很開朗的安村)為例,表示,如果他在香港表演的話,好可能未上台就已經被「噓」到下台,直言香港人沒有幽默感。

日本笑匠Tonikaku Akarui Yasumura。(《英國達人秀》截圖)

點解台灣咁成功,香港就唔得

綜合以上觀點,在香港搞棟篤笑騷和在台灣,甚至是外國搞棟篤笑騷存在一個決定性的分別 - 錢。第一點,相較於台灣或美國等地,可供舉辦棟篤笑的場地一樣多,大型的棟篤笑可以選擇紅館、灣仔演藝甚至是酒吧,不過這些場地卻存在「場租」問題。

蘭桂坊酒吧或者係一個好地方。(資料圖片)

由個「錢」字講起

在舉辦方需要負擔場租的環境下,就必然要調高入場費,例如黃子華棟篤笑閒閒地也需要$780,就算在酒吧搞棟篤笑,計算之下入場費亦可能需要數百元不等。於場地老闆而言,晚上是做生意的時候,每小時的人流即等於收入。想像一下,一群人只花$100,$200,買杯啤酒就坐足兩、三小時的話,當晚業績肯定會相當難看。在台灣的話,對老闆來說「有人入場」反而是重點,因為場租不一定是壓力。

Gabriel Iglesiasi 係美國其他一位最成功棟篤笑藝人。(網上圖片)
好唔好笑,題材係咩,都係觀眾入唔入場嘅因素之一。(網上圖片)

同埋,於投資而言搞棟篤笑就猶如搞演唱會,一個表演者一個表演場地,面對數千過萬觀眾才可以大賺特賺,數百人的表演可能根本是「冇嘢搵嘢嚟搞」浪費時間精力。兩大因素底下,也造就了「香港好少有棟篤笑」這另一個問題。

台北有結合棟篤笑和酒吧元素而成的「棟篤笑酒吧」。(YouTube截圖 / 點 Cook Guide)

流行與文化缺一不可

文化是需要流行的,沒有棟篤笑騷,自然沒有該方面的文化,沒有流行也自然不會有「貪新鮮」的觀眾。以上幾點,也造成了一個死循環:冇人睇就冇錢,冇錢就冇人搞,冇人搞就自然冇人睇。

當然啦,黃子華唔再棟篤笑就係另一個原因。(資料圖片)

香港大把人做棟篤笑,只係冇人識

香港也不是沒有人才,就好似長居香港,印度裔的阿V「 Vivek Mahbubani」已由2005年活躍至今,舉行過十分多場棟篤笑亦相當有水準,只可惜香港實在是一個空有流行的「文化沙漠」。

阿V是一位相當出名的本地棟篤笑藝人。(FB圖片)

想搞好第一件事係買飛入場

如果有人想改善現今棟篤笑環境,可是先從場地入手,例如政府可給予幫助,補助部份場地費用,鼓勵搞手多舉辦活動,先令棟篤笑文化流行,餐廳老闆們在非營業時間租給棟篤笑搞手,也可以在酒水中賺取利潤。棟篤笑這種東西,只要觀眾習慣了就自然會成為話題,更何況大家睇演唱會都睇了幾十年,轉換一下口味或者可以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