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視之死】徐小明談電視業前景:看好OTT但內容才是王

撰文:胡劍威
出版:更新:

香港的電視生態向來有別於其他地區,大家經常說的TVB「一台獨大」近年更見嚴重,其影響不止限於該台本身,還遍布整個影視工業,由台前幕後的人才培訓、劇集節目之質素,以至傳統電視平台失去競爭力,似乎也大有關連。可是,刻下狀況單是用「一台獨大」就能圓滿解釋嗎?曾出任過有線娛樂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的資深影視製作人徐小明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就談及了箇中的來龍去脈。

徐小明現為十方控股(1831)執董及行政總裁,曾任本港多間電視台的高層及監製,圈中人多尊稱為「小明哥」。(梁碧玲攝)

打滾影視界40多年,徐小明見證過最輝煌的1990年代,也面對了近十年的低迷期。數數手指,他表示自己離開有線大約七年了,當時在那裏度過的九個寒暑,從無到有,由零開始,當中包括有線最為人所熟悉的「娛樂新聞台」、衛星播放的「新知台」以及附屬的驕陽電影和驕陽音樂公司等等,對當年的香港電視業可說是一種新嘗試。「有線以前主力靠足球轉播來吸引客戶,但英超的播放權費用愈來愈天文數字,成本變得不合理,我們需要考慮如何令觀眾在體育、新聞以外,還會去看這個『盒子』。」是的,很多人可能忘記了有線電視,其實也是一個機頂盒,分別僅在於它不是大氣電波廣播,大家想看是要安裝的,這和現在興起的網絡電視盒一樣,只是內容不同。

除了引入韓劇、日劇,和成立娛樂新聞台之外,有線當年更積極籌組電影公司。「自己拍戲自己播,我們有了平台,如果內容也是自家出品,便更容易控制;電影上畫後,可以隨時在電視上播放,不必等片商批核放映權。」那為何寧願拍戲也不製作電視劇,徐小明直指劇集成本和電影有着重大差別。「電視連續劇成本其實比電影更高,在播放的一個小時內,其他台收不回那個本,只有TVB才可以,因為他們的廣告價錢夠高,所以沒有拍劇基礎的電視台很難去製作自家劇集,除非和大陸或東南亞的公司合作。」此外,由於當年TVB嚴格限制藝人、歌手幫其他電視台出鏡,在沒有足夠演員之下,根本拍不到劇集,而電影則不在此限制之內,可以彈性處理。

徐小明坦言,這些都是為了應付「一台獨大」的對策:「我認為那時有線是擁有一個『反TVB』的使命,做一些他們沒有的、創新的,讓觀眾能夠有更多選擇。」這些話,其實到今時今日大家都仍掛在口邊,然而電視革命和打破大台的工作,最終卻不是來自TVB以外的電視台,而是從人人都忽略了的網絡展開……

現在於TVB人氣大盛的黃翠如,也是當年有線娛樂主播之一。(資料圖片)

「互聯網的急速成熟,令傳統平台走下坡,這是所有媒體都面對的問題,電視不是唯一。但要說導致香港電視業現在的困局,背後有十分多原因、很複雜。」每間電視台都有各自的問題,例如股東不和、廣告收入下跌之類。徐小明指「一台獨大」無疑令整個行業倒退,但造成這個獨大現象卻是上至政府下至各家娛樂公司都不可推卸的責任。「那個年代大家都很怕被TVB封殺,好像唱片公司的歌手,一線的固然不能隨便現身其他台,連二三線的也要被大台獨佔,大家都不敢反對,因為曝光的平台實在太少。而政府也沒有專人去檢視電視業,他們經營自家的香港電台也非常辛苦,由於政策不足又沒有專家去做長遠計劃,什麼都慢半拍,久而久之培育了獨大的生態,整個業界未能百花齊放,沒有競爭、沒有發展,自然沒有進步。」

 

正正是由於本港電視業停滯不前,而互聯網卻於各個媒體高層看不見的地方日漸壯大,令香港電視台發展跟不上觀眾的步調,大家都不願再看「被動式節目」,明星也不需要依賴傳統電視作為曝光平台,上述種種問題在近年一次過浮現,一台再不能獨大的同時,傳統電視台的優勢亦恍若消失了。香港人近年無論在音樂還是影視娛樂上,都偏好日、韓、歐美甚至台灣、泰國的作品,徐小明認為這並非因為外國月亮特別圓,只是觀眾想要的東西香港本土提供不了。「觀眾沒有減少,他們一直都在,我也不覺得香港電視業是『式微』,只是有必要轉型。」

如何轉?朝OTT方向走似乎是唯一出路。他早前出席「電視世界2017記者會」,與不少行內人共同探討如何利用網絡幫助業界發展,當時亦有提及VR(虛擬實境)、MR(混合實境)等新技術,應用於電視製作的可能性。正如徐小明所說,現今觀眾不喜歡「被動式」看電視,能夠自由選擇節目類型、時間的OTT網絡服務在中國及外國已成主流。

「現時成功的網站都不是文字內容而是視頻,舊時代的人做電視是『坐定粒六』,但觀眾不會等。電視台只會不斷買獨家,但如今網站一樣可以爭取獨家,不少更加自己製作節目、劇集,和大型娛樂製作公司合作等等,令到明星的身價上升,製作成本甚至高到傳統電視台也無法負擔,用舊的經營方式已不能做出高質劇集。」

有線將集中資源經營免費台,會否可以走出舊有傳統電視的方式?(資料圖片)
徐小明近年已著手研究OTT平台,他對電視台的轉型表示樂觀。(梁碧玲攝)

不久前,美國的福斯傳媒集團(FOX)宣布將開拍原創華語劇《心冤》(Stained),班底包括香港電影導演葉念琛、影帝黃秋生、謝君豪及惠英紅等。FOX更表示《心冤》與另一部將由劉德華監製、《選戰》導演黃國強(KK Wong)執導的劇集《香港華爾街》(Trading Floor)亦預計今年內播出。有消息指FOX的製作預算高達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一集,TVB的連續劇一集成本約60至80萬港元。如此比較即時高下立見,更不必提Netflix、愛奇藝等動輒上億元的製作。很多人對FOX突然打香港劇集主意大感意外,尤其在這個高成本之下,本港市場能否消化以上劇集,為FOX帶來合理回報?徐小明則有另一番見解:「外間人聽到會覺得FOX好冒險,但我完全不覺得。首先,其實他們這個製作費不算高,外國的不說,單是在中國,100萬(人民幣)拍一集的已被認為是小製作。只要劇集好看,上千萬點擊率不是問題,成本是收得回的。此外,大家好像誤會了廣東話的劇只能在香港播,當然華語的市場本身不算細,但劇集只要配上其他語言一樣可以賣到世界任何國家。」他笑指現在港劇只有TVB在做,令人產生了市場只限在香港的錯覺,其實配音外銷也是一筆可觀收入。不過,強如Netflix在香港的收費也是一個月幾十元,而且買帳的人並不多。FOX的如意算盤真能夠打得響?徐小明再補充一句:「這正是重點,外國劇始終不接地氣。」

既然OTT方向沒錯,那為何王維基的HKTV或類似媒體在香港也未能成功?「我認為OTT早幾年在香港實行,最大的障礙是收費方式,一般人是非常討厭捆綁式月費,但舊時礙於銀行、信用卡等付款途徑,無法做到給觀眾彈性收費,但現在不同了,電子貨幣系統已成熟,如果能做到逐部作品或每集購買,幾元、幾十元不同的套餐價錢,不必一次過畀月費,大家就更容易接受和樂於觀看OTT提供的節目。」此外,他亦強調有試看功能是十分重要,例如劇集把頭幾分鐘的內容免費播放,能有效提高觀眾購買慾。「我一直都很同意『內容才是王』,就算個杯是古董價值連城,入面裝的只是污水也沒用,所以平台怎樣轉都好,節目的質素高自然就有人看。OTT本應包羅萬有,而現在客觀環境和技術已成熟,我不太擔心前景。」

有關專訪同時刊載於4月3日出版的《香港01》周報第54期,敬請讀者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