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要臉|監製林肯認為TVB不應留在某個觀眾層:短劇是未來趨勢
《青春不要臉》即將大結局,故事由八十年代的娛樂圈開始講起,影射了不少當時的藝人明星,《青春不要臉》主創骨幹都是八、九十後,作為監製的林肯解釋為何會有這個劇本的想法,他說:「其實這個Idea來自我們的編審黎倩儀、跟我一起監製的潘嘉德老師。黎倩儀是80年代的藝訓班同學,當年她讀大學時有個同學已經有在外邊工作邊讀書,原來這位同學當年是劉德華的藝訓班同學,她們聊天時談及原來當年做到入到TVB是很困難,一年是有三、四、五千人去考再篩選30人,是很威水以及當年而言這是很打拼很追夢。很多事都很夢幻如進入夢工場,於是編審便有這個想法,尤其在TVB。」黎倩儀作為八十後,2006年便加入TVB做編劇,早年在大獲好評的《三個女人一個「因」》負責編審和編劇。
當年的TVB的確是鼎盛時期,拍了很多劇集,出了很多真正的明星,回顧那個年代確實是很輝煌。
但拍時代片從來都不容易,尤其是現在的觀眾要求愈來愈高,要承受那些有理或無理的要求也著實不易。「也不能說怕被人捉錯處,我覺得必然會有,我覺最重要是吸引到觀眾來看,我不介意別人去討論,總之你是評論便可以,不論是好是壞我們都會聽都會看。最怕沒有人看,所以我們也不怕觀眾評論,拍攝和剪接時我們也看到有什麼會被人點評,其他的事如劇情對當年的還原,觀眾也會留意到。」林肯不介意別觀眾的意見,作為年輕一代的監製,他的想法會更追貼時下的網民,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有人看才會有討論度。
林肯在2020年升任監製,暫時拍過三部劇集,三部劇都有游嘉欣和林正峰的身影,而且也大膽起用不少新一代演員擔正重戲份,是否他革新的思想?他說:「我覺得每個年紀都有應該說的故事或是想讓人知的事或應有的共鳴感,我們的劇集不應停留在某個觀眾層,我們一個如此大的電視台是服務香港人,香港有不同年齡層的人都應該照顧到,他看到時都應該有共鳴,所以我覺得不應這樣分(年輕演員)所以希望每個階層都可以涵蓋。或播出時有人會說,你用年輕人重拍舊年代,這樣好像年長的人不會看,年輕人又不看,因為80年代很百花齊放,也是個真的很輝煌的年代,不論是娛樂事業或香港電影業也好,我們向一個年代致敬,找一群年輕人重演當年的事,是想讓大家看那個年代是怎樣,我覺得不論何時重談那個年代也是一樣輝煌。」
林肯偏好短劇,《青春不要臉》15集、《香港愛情故事》12集和《青年心城之撐起青春》5集,在他心目中,用15集講一個故事已經好足夠。林肯自己作為一個觀眾,覺得每天收到的資訊實在太多,每天拿起電話你有不同渠道去看很多不同的事,看電視或接觸媒體的習慣也不同,如果劇集太長篇時,不禁反問自己觀眾還會否看下去呢?
他說:「你要拿一套作品去定一個風格,或者它守到它想說的一些裡面的故事,我覺得20集已很長,而且現在的潮流,我們每天接觸的事那麼多,你一套超過20集的劇,你有沒有這麼多時間去看呢?有沒有這麼多時間去消化呢?我自己的意見是應該沒有,其實20集都很長,我覺的短劇會是未來趨勢,當然長劇有長劇的價值,像內地也有很多人在拍長篇劇集,不同文化差異地方都會有所不同」。
同場加映:ViuTV大台理論|十個電視劇集老土情節 廁所永遠有人偷聽
以下立即為大家列出十個電視劇集老土情節,點擊下圖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