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內地影視劇收視造假 一線電視台買收視率30萬至百萬一集不等
日前,內地《法制日報》報道了影視行業「收視率造假」調查,揭露90%以上的電視劇都存在買收視率的情況,這似乎是影視圈一個秘而不宣的「潛規則」。
報道指出,收視率造假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一直存在,尤其在2012年以後,大量資本湧入,很多新公司沒有創作資源,但通過買收視率很快搶佔了半壁江山,於是越來越多的影視機構和數據公司加入造假行列,最常見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污染樣本戶;篡改數據。
舉例來講,污染樣本戶譬如北京地區的收視樣本戶有500個,某電視劇希望提升該地區的收視排名,只要找出其中10個樣本戶進行操控,收視率至少能提高0.5個百分點;而篡改數據則是通過黑客等手段,「偷」走收視率。譬如某樣本戶收看的是A衛視,但從其測量儀輸出的資料卻變成了B衛視。這種方式收費更貴,如果電視劇收視排名想進前3,價前可能高達50萬(約61萬港元)一集。
2016年,由鄭爽、馬天宇主演的電視劇《美人私房菜》被爆因未購買收視率而被撤檔;內地大熱劇集《人民的名義》總監製兼總發行人李學政透露,在2017年劇集開播前,他同團隊亦曾經猶疑是否要買收視率,但最終放棄了,用3000萬元宣傳推廣,幸好最終收視口碑雙收;另一套劇集《娘道》的導演郭靖宇曾於2018年9月在微博公開表示因不願花錢買收視,致該劇被電視台長期擱置,而這筆費用高達7200萬(約8823萬港元)。更甚的是,李學政參與投資的一套電視劇今年4月在衛視播出,劇集賣了1億幾(約1.2億港元),但當中9000萬(約1.1億港元)用於購買收視率,相當驚人。
除此之外,有行內編劇透露,一些電視台與製作公司簽購買合約的同時,會簽訂一份「對賭協議」,即片方須向電視台做出收視擔保,達到協議中的收視率,片方才可以獲得全額購片款,否則將按比例扣錢。譬如40集的電視劇,單集售價200萬(約245萬港元),協議中承諾平均收視率過1,每低0.1扣除單集購買費20萬(約24.5萬港元),劇集播出後,平均收視0.9,那麼按照協議,每集扣20萬,最後總共扣800萬。又或者雙方設定一個較低收視底線,如達不到,製作公司分文不取。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編劇汪海林透露,一些一線電視台買收視率,多則要70萬至100萬一集,低也要30萬至50萬一集,基本耗盡整套電視劇的利潤。
其實早在2016年6月,國家廣電總局就已經發文強調過電視劇購銷合同中不簽訂以收視率和以收視率排名定價、議價的條款;2019年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資料系統上線,採用海量資料獲取模式,具有「全網路、全樣本、大資料、雲計算」的特點,更適用於當前電視節目觀看方式多管道、多樣化的新趨勢;再到2020年4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廣播電視行業統計管理規定》,再次強調不得製造虛假的收視收聽率(點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