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全新單元劇成電視史里程碑 觀眾不知不覺參與3大實驗?

撰文:關穎賢
出版:更新:

萬眾期待的Netflix原創單元劇《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Bandersnatch)終於在12月28日推出,這是Netflix首次將互動電視體驗加入劇集中,即是觀眾能夠在觀看的過程中按個人喜好選擇屬於自己的結局。《Bandersnatch》是首部大型製作互動劇集,在Netflix這個平台上播放,承先啟後地改變了電視業生態。

觀眾在劇中的選擇空間有很多,細得有如選擇早餐吃麥片或是玉米片,大的有如將父親殺掉後埋屍或肢解。雖然根據Netflix的官方說法,一共有5個結局,有不少網民觀看完各有說法,有的表示有12個結局,有的則看到16個選擇。但有網民感到很疑惑,究竟那一個是所謂「最好的結局」。昨日(2/1)就有外國傳媒報道,如果觀眾想觀看所有結局,只要不作任何選擇,任由預設播放。

這是Netflix首次將互動電視體驗加入劇集中,即是觀眾能夠在觀看的過程中按照自己的選擇,得出自己的結局。(Netflix官方圖片)

(注:內含劇透)

互動電視體驗提高娛樂性 觀眾反應理想

其實所謂的互動電視體驗,就是觀眾能夠享受打機般的感覺,有得睇又有得玩,娛樂性極高。自選結局這回事早就出現在書籍、電腦遊戲及YouTube片段,當然放在電視或電影中卻是首次的體驗。以香港為例,網絡紅人達哥(林慧韡)跟其哥哥林慧韜,在YouTube Channel中試過加入互動元素,讓觀眾自由選擇追女仔的方式。

今次《黑鏡:潘達斯奈基》結果亦很理想,外國有網民在討論區Reddit紛紛留言表示這個「遊戲」很好玩,更有網民將觀看的16個結局做成流程圖,詳細說明你做出不同的選擇,就會引領你去特定的結局。但大家可有想過,為何這個互動電視體驗要放在《Black Mirror》中,而不是其他比較輕鬆的劇集?

劇中主角Stefan是根據小時候看過的遊戲同名小說作為藍本,而進行遊戲創作。(影片截圖)
外國有網民在討論區Reddit都紛紛留言表示劇集有很大的突破,更有網民將觀看的16個結局做成流程圖,詳細說明你做出不同的選擇,就會引領你去特定的結局。(Reddit圖片)

自由掌控主角命運的錯覺 實情是你玩劇劇玩你

如果大家想深一層,《Black Mirror》過去4季都是關於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當中探討了不少科技帶來的問題,為觀眾帶來反思,而今次的單元劇就是一個實驗。當觀看的同時又有得玩,這能夠讓觀眾更加容易投入,令大家都有個錯覺可以自由掌控主角的命運。雖然有多個選擇題及結局,但其實所有去向都是Netflix的設計。換言之,觀眾控制主角的同時,都是被Netflix控制及限制了選擇空間,再簡單一點說,就是你玩劇時劇玩你。

Stefan在設計遊戲的過程中,要面對很多問題,但所有問題均由觀眾為他揀選,最後得出屬於觀賞者的獨有結局。(劇照)

《黑鏡》打破了原有劇集界限 再次帶來警世訊息

除了享受互動電視體驗帶來的新鮮感,相信《黑鏡》的團隊希望為觀眾帶來警世的訊息。正如劇中的主角Stefan(Fionn Whitehead飾)是編寫遊戲程式的天才,去到中段Stefan開始意識到有人在控制自己的選擇。當他問到究竟是誰在控制自己,就出現了兩個選擇,「Netflix或者符號」。相信有很多人都會選擇Netflix,這個時候電腦螢幕就出現了「我在Netflix上看着你」、「我替你做決定」的字眼,看到這裡令筆者不寒而慄。因為《黑鏡》打破了原有的界限,某程度上看電視及電影時,我們是窺探他人的生活,但這時卻被窺探者發現了這個事實,感覺就好像被拆穿了一樣。

看到這一幕,觀眾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因為我們正正在Netflix看這部單元劇。(影片截圖)

劇情真假難分 令觀眾陷入迷宮

慢慢就發現,這個單元劇不只是劇集那麼簡單,而是一個大規模的實驗。就好似另一角色Colin在中段以食鬼這個電子遊戲(Pac-Man)為例,「Pac」其實是代表規劃與控制(Programme and Control),整個遊戲都是一種隱喻,情況就跟我們在觀看《黑鏡:潘達斯奈基》一樣。你以為你有自由意志,但其實已經陷入迷宮中。在食鬼的遊戲系統,你能夠做的就只是食鬼而已,就算能逃出迷宮,結果又返回到迷宮當中。大家都以為這是一個快樂的遊戲,最糟的是我們卻活在其中,我們在體驗中做的一個選擇根本不重要,然而循着路徑所做的決定如何影響全局才最重要。

Stefan在劇中經常都要看心理醫生及服藥,令主角本身及觀眾有時候都分不清楚情節的真假。(劇照)

劇集為大實驗 觀眾做白老鼠?

既然是電視史上最大規模的實驗,便必然有實驗對象,即「白老鼠」,而參與這次實驗的「白老鼠」便是每一位觀眾,亦即是你們。到底Netflix想透過這場實驗達到何等效果,想得出一個怎樣的答案,試緊甚麼?最有可能目的,便是以下三點:

《黑鏡》每集都有不同演員、不同背景,而每一集都是關於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當中探討了不少科技帶來的問題,為觀眾帶來反思。(影片截圖)

1. 觀眾在選擇結局的路向時,Netflix能夠從選擇中蒐集客觀數據,有了這些數據,很可能有助未來構思出細節上更符合觀眾口味劇集。例如,在選擇殺掉父親後選擇埋屍或者肢解,當大部分人選擇了肢解時,Netflix可以透過數據構思有相關情節的劇集或電影讓觀眾欣賞。

觀眾在劇中的選擇空間有很多,細得有如選擇早餐吃麥片或是玉米片,大的有如將父親殺掉後埋屍或肢解。(影片截圖)

2. 不知道大家可有發現觀看的時候,螢幕底下的時間軸消失了。過往在觀看Netflix劇集或電影時,都會標明每集的觀看時間,雖然今次比較特別,因為在揀選結局的同時,每位觀眾的觀看時間都會有所不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沒有時間軸有機會令到觀看時間不斷延長,感覺就好似打機一樣,不計時間希望能夠將所有結局解鎖。另外,拉長觀眾欣賞時間對Netflix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越多觀眾看或者觀眾欣賞時間越長,就能刷數據吸引更多製作公司加盟,開拓更多商機。

在整個單元裏面,團隊都暗藏彩蛋。如果眼利的觀眾,應該會記得第3季其中一季的名字讀是叫《Nosedive》,但不是同樣的串法。(影片截圖)

3. 在這個被電子遊戲主宰的年代,可能有很多人會選擇打機而放棄睇劇、睇電影,甚至乎睇書。原因是打機的投入感比睇劇更大,因為睇劇的概念是窺探他人的生活,而打機你就能夠成為主角去過關斬將,成為大贏家。而近年電子遊戲平台都有很多自行選擇歷程的互動式電影遊戲,例如《底特律:變人》(Detroit: Become Human)、《暴雨殺機》(Heavy Rain)及《超能殺機:兩個靈魂》(Beyond: Two Souls)。透過今次的互動電視體驗,Netflix就能夠扭轉這個「窺探」的感覺,將觀眾變成主宰者。

點擊以下圖輯睇吓單元劇中的選擇題: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