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劇評|劉亦菲破蛹化蝶 擺脫女性獨立口號體現真正自由

撰文:影視獨舌
出版:更新:

從立項起,《玫瑰的故事》就被推到了聚光燈下,一路走來收穫了太多關注。一來,導演汪俊和編劇李瀟都是都市題材的創作好手,都得到過白玉蘭獎的認可,再加上劉亦菲的加盟,充分引發觀眾期待;二來,這部劇由近年來在都市劇賽道上領跑的閱文集團旗下新麗傳媒出品,尤其是新麗在亦舒IP的改編上經驗豐富,還未曾失過手。

但它也承受著不小的壓力。如何在女性劇的熟地上種出與眾不同的植物?如何應對輿論環境變化帶來的觀眾趣味更迭?如何脫離被「標籤化」的命運?

故事追完一半,兩個關鍵字在我腦海中浮現:叛逆、專業。說它叛逆,是因為它的不迎合。

《玫瑰的故事》寫愛情,但不寫補償性的浪漫主義;它寫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但不是迎合觀眾想像的理想主義。它用現實主義的筆法,描繪了一個敢愛敢恨的成長型大女主。它不走爽文的捷徑,一樣讓觀眾很有代入感。

從立項起,《玫瑰的故事》就被推到了聚光燈下,一路走來收穫了太多關注。(《玫瑰的故事》劇照)
《玫瑰的故事》承受著不小的壓力。(《玫瑰的故事》劇照)

【圖輯】點圖放大看更多《玫瑰的故事》劇照👇👇👇

+8

說它專業,是因為它通過實用而極具想像力的符號運用、巧妙的交叉剪輯、細緻的影像細節,不斷吸引著觀眾移步正片。

社交平臺上,不少人分析著它埋藏的符號隱喻:

短視頻的解說區,無數自來水引導著用戶觀看原片——在每對愛情結局已然註定的情況下,它用專業安撫了輿論的浮躁,留住了觀眾。

在城市生活越來越精緻,網上聲音越來越喧囂,人們的神經不得不在文藝作品裡借助更強的刺激和更重的口味來獲得安寧的時候,《玫瑰的故事》用叛逆和專業正本清源,為疲軟的都市劇打入了一劑強心針。

《玫瑰的故事》捲入感:從玫瑰到亦玫

《玫瑰的故事》首先給我留下鮮明印象的,是人物塑造和場景調度。

原著裡,女主就叫黃玫瑰,而在劇中,她成了黃亦玫:亦舒的亦,玫瑰的玫。

黃亦玫美麗且熱情,奔放且自由,由劉亦菲來飾演再合適不過。黃亦玫打扮時髦,滑板輪滑出場颯爽迷人,因為招男孩子喜歡常惹來「麻煩」,但她從不放在心上,因為錯不在己,憑啥多生煩惱,主打一個精神不內耗,堪稱「人間清醒」,儼然一幅當代獨立女性的做派。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難道《玫瑰的故事》要給我們上演一齣都市大女主的戀愛爽文?

主創迅速告訴觀眾,不是。與行業精英莊國棟(彭冠英 飾)相識之後,黃亦玫上頭了,熬夜做項目策劃案,只為借機與他接近;讓哥哥黃振華(佟大為 飾)出謀劃策,屢出妙計引起莊國棟的注意,最後更是打起直球,一通電話互訴衷腸。

在觀眾的認知裡,劉亦菲即使是談戀愛,也該是清冷理性,而《玫瑰的故事》卻挖掘了黃亦玫情感需求旺盛的那一面。

有意思的是,在故事推進的過程中,劇集的場景風格悄然發生了變化。

原著寫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編劇結合觀眾喜好和自身的寫作特點,將故事移植到了新世紀初的北京。

但值得玩味的是,除了開篇時的場面調度還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和地域特色,之後的故事大多發生在摩天大樓的辦公室、現代感十足的餐廳,以及逼仄但溫暖的家裡。透過這些場景的窗戶,觀眾可以看見閃爍的燈火和其他建築物,唯獨看不見一座城市特有的性格——它們仿佛可以出現在新世紀之後的任何一個大都市。

這應當是主創的刻意設計,劇集模糊了地域和時空,為黃亦玫添加了當代獨立女性的性格,講一個各方面都無可挑剔的中產家庭女性如何愛人、何以成長的故事,也呼應著時下觀眾對「自我」的關注。

【相關圖輯】玫瑰的故事|劉亦菲主演的6部陸劇推薦:去有風的地方、神鵰俠侶…(點圖放大瀏覽👇👇👇)

+13

《玫瑰的故事》的成長感:敢愛敢恨勇於自省

但是,寫女性成長,一定要通過愛情嗎?《玫瑰的故事》清晰地表達了愛情對黃亦玫的意義和不可替代性。在前期的大段敘事中,主創精心安排,著重體現了黃亦玫身上多層情感需求的獲得與滿足。

談原生家庭,她家境殷實,家人關係和睦,有小吵小鬧但無刻骨仇怨;談自我實現,她受過高等教育,在工作中如魚得水,事業上的成功仿佛只是時間問題;談女性友誼,她不僅招男生喜歡,也受女性歡迎,新入職就幾乎和兩位女上司處成了閨蜜……

要說一帆風順的人生中還有什麼缺憾,應當是還沒吃過愛情的苦了。

這是黃亦玫獨一無二的地方。她不是一個被網路流行符號堆砌起來的女性形象,從不把「女性獨立」等口號掛在嘴邊,卻真正實現了選擇自由。

所以她敢愛,愛情來了就大膽追逐,哪怕要暫時犧牲掉自己的事業,她也敢一手請假書,一手辭職信,隻身飛往巴黎與戀人相聚,不管旁人眼光,只求隨心而動。

所以她敢恨,失戀了就痛苦,把美好的記憶砸個稀巴爛,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最難得的是,她敢於自省。

劇情以現代職場女性為主軸,講述書香世家長大的黃亦玫,面對人生、事業、感情的分岔路所做的選擇。(《玫瑰的故事》劇照)

這是我觀劇時最受觸動的地方,作為一個男性觀眾,即便設身處地代入莊國棟的視角,也依然覺得他過於自私,是這段感情的過錯方。黃亦玫的真心付出,並未得到應有的回報。

可黃亦玫怎麼說?

他追求事業成功的滿足感,我追求情感的欲求,兩個人都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都是自私的。
黃亦玫

這就是成長,這才是真正的「人間清醒」,既有堅持到底的決心,也有接受失去的勇氣。

本劇的編劇之一李瀟說: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你愛的人,要不然是跟你特別相像的,你用愛他(她)的方式來實現愛自己這個命題;要不然是跟你完全相反的,你用愛上自己對立面的方式來完善自己。黃亦玫經歷這麼多的情感故事,但最終指向的都是她自己的成長。

心理學家弗洛姆也說:

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面貌

黃亦玫身上的理想之處在於,她好像生來就有愛人的能力,從不權衡利弊,從來都順從心意,這是多難得的天賦。

所以,當她遇到方協文(林更新 飾),當方協文對未來生活的規劃裡處處有她時,黃亦玫又一次淪陷了。

【相關圖輯】玫瑰的故事|人物關係解構 劉亦菲與林一霍建華拍拖還嫁給「他」(點圖放大瀏覽👇👇👇)

+16

當前劇集創作的一大矛盾在於,觀眾日益增長的爽感和代入感的需求,同傳統的戲劇創作規律之間的矛盾;人們承受能力的脆弱和對確定性、安全感的追求,同創作中戲劇衝突充滿不確定性之間的矛盾。

觀眾總是恨不得把一份各自眼中的標準答案㧾主角臉上,唯獨忘記了很多事情只有親身經歷之後,才有意義。看劇如果只看結果,那這門藝術形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當黃亦玫遇到方協文(林更新 飾),當方協文對未來生活的規劃裡處處有她時,她又一次淪陷了。

《玫瑰的故事》細節迴響連綿不絕

最後想說的是,《玫瑰的故事》用數不清的細節,再一次凸顯了長篇敘事的魅力,這也是自來水們一再向路人強調「一定要看正片」的原因。

它體現的是導演和編劇之間的默契,以及對專業的追求。一方面,在已播出的劇情中,黃亦玫和兩任男友的故事似乎是不被預見的、自然流淌出來的;另一方面,種種細節又不斷提醒著觀眾,一切皆有預兆。

比如方協文,表面上對黃亦玫體貼入微,但他為接近黃亦玫,背地裡做了很多設計,包括去餐廳打工、臨時租房子等。雖說追女孩要花心思,但就是越看越不對味。

直到看見他用黃亦玫送的花瓶種蔥,一下就暴露了實用主義的本性。黃爸爸更是一針見血,看破他的迎合表演。

站在上帝視角,能一眼看出他和黃亦玫的不搭,但當局者迷,黃亦玫雖然修了心理學,可在洞察人心這一條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比如黃亦玫和莊國棟的這段感情。他們在宴會上的初相見,是黃亦玫對莊國棟上頭的開始,而在巴黎,仍是一場宴會,由於莊國棟的自私表現,黃亦玫突然就對這段感情下了頭。

他們的相戀始於一場大雨,分手時終於另一場大雨。當觀眾翻看兩人過往的甜蜜瞬間時,發現他們初次發生關係時那個偶然摔碎的杯子早已預示了一切。

如果《玫瑰的故事》能將這種細緻的拍攝風格延續至尾聲,那我毫不懷疑它將有一個良好的長尾效應。

站在上帝視角,能一眼看出他和黃亦玫的不搭,但當局者迷,黃亦玫雖然修了心理學,可在洞察人心這一條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玫瑰的故事》劇照)

截至目前,《玫瑰的故事》在播出成績上已經給暑期的劇集市場帶來一股暖意:

目前根據協力廠商資料機構顯示,其實時收視率峰值達到2.0926%,位於黃金時段平均收視率TOP1;騰訊站內熱度峰值也達到了30362,打破了騰訊視頻都市劇站內熱度值最快破30000的紀錄。

回顧今年上半年的劇集市場,這也是新麗出品的劇集中第三部打破30000的作品。

第一季度的《與鳳行》,實現了劇爆平臺熱的多方共贏;《慶餘年2》(慶餘年第二季),憑藉超過55%的市佔率成為名副其實的「劇王」;緊隨其後,新麗傳媒又有一部口碑與熱度俱佳的《玫瑰的故事》問世。

【相關圖輯】劉亦菲《夢華錄》被家長批兒童不宜!盤點陸劇大尺度親熱戲(點圖放大瀏覽👇👇👇)

+12

這三部劇,對應的正是新麗傳媒創作精品化、題材多元化、類型系列化的策略。

可以確定的是,貫徹這三條運營策略的新麗傳媒,通過連番產出的大劇好劇,不僅在業界樹立了優秀的廠牌形象,更在觀眾群裡形成了「新麗出品必是精品」的普遍印象;不僅找到了長篇劇集應對其他文娛產品競爭的制勝法寶,更為這門藝術形式未來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信心。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