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全球經濟波動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日益加劇,石油與天然氣供應狀況的變動以及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持續增長,當前全球能源體系受到顯著影響。回顧2024年,中國石油公司從埃克森美孚手中接管了中東地區的大型油田;石油巨頭蜆殼(Shell)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另闢蹊徑」,合併北海地區的油氣資產,成立了北海地區最大的石油公司……這些重大事件牽動着油氣行業的神經。隨着行業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一系列趨勢也正在顯現,從地緣政治平衡的轉變,到低碳技術的突破,再到人工智能(AI)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及氫能發展的跌宕起伏等等。
首先,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仍是構成能源安全和減排努力的主要風險因素。美國新政府的上台對中美關係的動態發展將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中東地區的持續衝突以及烏克蘭的戰爭局勢,也將繼續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全球南方不斷加劇的不穩定狀態、國際聯盟的持續瓦解,以及人工智能帶來的革命性影響,將共同塑造新的全球秩序。同時,在經濟領域,由美國關稅引發的全球貿易戰威脅迫在眉睫,這可能會阻礙經濟增長並助長保護主義政策。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液化天然氣的出口或成為全球貿易談判中的重要籌碼。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其推動的能源主導地位政策,可能會通過管制放鬆、審批流程加快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的加速,進而增強美國的油氣產量及液化天然氣出口的增長勢頭。據了解,在2019年的特朗普1.0時期,美國成為能源淨出口國。隨後,到了2023年,美國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依據美國能源訊息署的資料,到2028年,北美的液化天然氣出口能力預計將翻一番以上——其中三分之一的增長得益於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液化天然氣項目。這表明,在特朗普的第二屆任期內,美國將充分運用液化天然氣出口作為能源外交的有力工具。
2023年,歐盟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佔其進口總量的46%,較2021年增長了近一倍。(Reuters) 然而,這些項目的加速推進,可能會導致全球液化天然氣供應過剩的情況加劇。與此同時,全球市場供應過剩的風險,可能會破壞價格的穩定性,尤其是如果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級,將對美國的生產商和液化天然氣開發商產生不利影響,因為美國的液化天然氣項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中國穩定的需求。
此外,特朗普在推動美國對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增長與處理對俄羅斯的立場之間,正努力尋求一種微妙的平衡。隨着歐洲對液化天然氣需求的不斷上升,特朗普看到了削弱俄羅斯影響力的機會。然而,正如他多次強調的,為了迅速結束烏克蘭戰爭,可能需要考慮放寬對俄羅斯的制裁。因此,特朗普在2025年的能源議程中,對於重塑美國乃至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力尤為顯著。
其次,供應鏈挑戰仍將影響全球能源市場。在過去一年裏,隨着全球各地對能源的需求不斷上升,不僅在傳統的石油和天然氣領域,低碳能源行業的需求同樣激增,而這也導致能源供應鏈面臨不小的挑戰。在石油和天然氣行業,買方與供應商都在努力應對高企的投入成本。雖然目前這些成本較歷史高位有所回落,但預計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Rystad Energy預測,到2025年,油氣和新能源領域的高投資水平將使本已陷入困境的供應鏈雪上加霜。
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在聖彼得堡的標誌。(Reuters) 在海上油氣行業,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船(FPSO)、海底設備、鑽井平台以及其他相關船舶的瓶頸問題預計將持續存在,並將繼續對資本項目的進度造成延誤。在北美,資本優化和效率的提高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給油田服務公司的收益帶來了壓力。在新能源領域,電池和太陽能光伏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將繼續加劇,並從根本上壓低價格。然而,保護主義和關稅將導致進口商成本上升,並迫使製造商更多地將業務轉移至國內外包和海外。總體而言,隨着供應商為新的世界秩序做好準備,撤資、併購將成為整個能源供應鏈的結果。
再者,在工業脱碳努力、電動汽車的興起以及數據中心的快速擴張推動下,全球電力需求正步入加速增長的新階段,這將繼續推動低碳能源市場蓬勃發展。高盛預測,在全球範圍內,數據中心目前平均消耗着全球總電力的1%至2%,但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其能耗正持續攀升,預計至203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至3%至4%。因此,科技公司已經成為電力購買協議(PPA)市場上的主要購買者之一。
目前,石油巨頭已經注意到這一市場機遇,並開始進軍電力市場。為了滿足24小時的電力需求,一些技術公司也開始轉向其他基本負荷來源,包括與傳統核電站簽署購買電力的協議。同時,這些公司對新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技術也顯示出濃厚興趣,但由於核電開發成本仍然較高,且技術可行性仍需進一步驗證,因此目前仍然主要以低碳能源採購為主。所以,短期而言,可再生能源仍舊是電力投資的優先項。國際能源署表示,預計到2025年,太陽能發電預計將滿足全球一半以上的新增電力需求。
特朗普的口號之一就是「鑽吧,寶貝,鑽吧」(drill, baby, drill),指的就是鑽油。(Reuters) 此外,氫能行業可能會獲得更多的政策推動,但也會面臨更多的項目停滯。例如,拜登政府在今年1月發布的氫能源補貼最終方案中,對氫能源生產中電解槽的耗電計時標準從「小時」放寬到「年度」,並增加了核電和生物發電等在制氫領域的補貼。而這一領域,屬於兩黨共識領域,因此特朗普政府上台後也有極大的延續性。同時,德國作為清潔氫能的主要市場之一,其大選後對氫能的政治支持和承諾也將更加明確。而中國和印度也將進一步推動清潔氫能和衍生品相關的議程。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2024年中,有諸多氫能項目面臨停止和取消,其中包括日本關西電力退出澳洲綠氫項目、蜆殼暫停挪威藍氫項目、雷普索爾暫停西班牙綠氫開發項目以及內蒙古多個巨型氫能項目等等。綜合來看,這些項目都普遍面臨研發成本、氫源供應、技術標準問題、氫源儲運以及人才短缺等多方面困境。到了2025年,此前上馬的大型氫能項目也會在面臨相似窘境的情況下,呈現部分倒下的趨勢。
最終分析結論:
隨着能源行業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一系列趨勢也正在顯現。首先,美國液化天然氣的出口或成為全球貿易談判中的重要籌碼,與此同時,在此影響下,全球市場供應面臨的過剩風險可能會破壞價格的穩定性;其次,全球能源市場面臨供應鏈挑戰仍將持續。再者,全球電力需求加速增長將繼續推動低碳能源市場發展。最後,在氫能行業受到更多政策推動的同時,也會面臨更多的項目停滯。
本文原載於2025年1月19日的安邦智庫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