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肢解.泰奇情 網民熱捧殺人犯變明星 社會變了樣?
泰國坤敬府發生一宗奇情兇殺案,一名年輕少婦遭殺害肢解並棄屍荒野,疑犯為3名同樣年輕的女子,因私怨下毒手。
奇情在於,泰國社會以致國際傳媒對於疑犯的態度:由好奇到追捧,只在短短兩周內,「美女殺人犯」的銜頭及其各式各樣的生活照充斥網絡,夠奇情嗎?
比雅努事件到底有多熱門?由傳媒的態度便可得知,數日間泰國的大小報紙,到網上媒體,通通「統一戰線」,大版面刊登主謀比雅努的照片,案件內情分析當然少不了。最明顯的是,警方召開宣布逮捕比雅努的新聞發佈會時,出席人數甚至超越2015年曼谷四面佛爆炸案的新聞發布會。
新婚少婦,卡拉OK女公關,肢解,棄屍山林,直播女郎,色情酒吧,外遇,同性密友,警局敷面膜,年輕貌美好身材--堪稱一案包攬所有人氣關鍵字。
一開始,23歲受害人維利薩拉(Warisara "Am" Klinjui)的死被認為與其外遇有關,新婚3個月的她被指與一個同性舊同學有外遇,故她的丈夫及同性戀人紛紛被列入調查,整件案件打着「三角關係情殺案」被大肆報道。後來警方發現同性戀人因曾一早致電受害人的母親指維利薩拉失蹤並報警,而丈夫原來又沒發現維利薩拉實際上是從事色情行業,二人終洗去嫌疑。
警方開始向私怨的方向調查,最後逮捕了5人,已經逃亡到緬甸的主謀比雅努(Preeyanuch "Preaw" Nonwangchai)、 負責協助分屍的女性朋友Kawita Ratchada及Apiwant Satayabundit。後來逮捕負責駕車到埋葬地點的Wasin Namphrom及其女友Jidarat Promkhun。
案中兩大主角,主謀比雅努和受害人維利薩拉,一個是兼任酒吧女郎和直播女郎的24歲女子,一個是任職卡拉OK女公關的23歲新婚少婦。這兩名年輕女子曾任職同一間酒吧,並在去年結怨,比雅努懷疑維利薩拉向警方告發自己的男友藏毒,而她亦拖欠比雅努4萬泰銖(約9120港元)。
5月25日,事發當晚凌晨,比雅努聲稱將近一年沒有見過維利薩拉,久未重逢,她決定給對方一點教訓,故叫她上車。一場車內的打鬥,維利薩拉最後被錯手掐死。警方在同日於泰國東北部的伊善地區坤敬府一個樹林中發現維利薩拉的屍體,由肋骨位置切開一半後被放入兩個黑色膠桶,埋在泥土下。屍體已經面目全非,最後警方要透過她身上的紋身才確認到身份。
比雅努及兩名參與肢解的同伙逃亡至緬甸,在3日晚上被緬甸警方拘捕,並在4日移送回泰國,同日泰國警方召開記者會交待案情。3人被控串謀謀殺,非法處理屍體,偷竊及逾期居留緬甸,3人均已認罪。
美麗與醜陋的對比 注定引爆網絡的故事
人類天性使然,有性與暴力元素的新聞必然大賣,而比雅努案件一箭雙鵰,令傳媒與觀眾都對給予了案件非比尋常的關注。
案件本身是在社交媒體上瘋傳,之後才被推上主流傳媒的頭版。汶也教授指,今時今日任何人也是記者,任何人都有權力決定哪一宗新聞最值得被廣泛報道。「但社交媒體用戶並不是專業記者,」汶也教授又指:「他們對待新聞中的人物如同(故事)角色,而非有血有肉的人。」
泰國在2001年亦發生過另一宗駭人聽聞的肢解案,任職醫生的Wisut Boonkasemsanti肢解了自己的妻子而被處終身監禁,但最後獲得釋放。案件在當時的泰國社會並未造成類似今次的轟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Facebook等社交媒體仍未流行。今時不同往日,泰國等社交媒體用戶數字是全球頭十位,每年Facebook,Twitter及Instagram等用戶數目平均上升20個百分點,曼谷現已成為全球最多Facebook用戶的城市,有多達2700萬用戶。
比雅努在坤敬府的一個破碎家庭長大,家族經營農場,小時候的生活十分貧窮,後來她用上一大筆積蓄做整容手術,當上酒吧女郎。她一直在Facebook上相當活躍,時常貼出名牌物品及大量現金的照片炫富,又貼相指自己常常往來中國及新加坡。有消息指她同時是毒品拆家,所以生活才會極盡奢華。她的生活方式和對殺了人毫不在意的態度令泰國年輕人生趨之若鶩,在Facebook上甚至出現了主謀比雅努的「支持者俱樂部」,而Twitter上更出現熱門標籤「#TeamPreaw」,以示對比雅努的支持。連泰國的入境人員亦給她「明星級待遇」,爭相與她笑着合照。
比雅努的形象鮮明,她外表姣好,生活奢華,目空一切,即使在殺人後逃亡時仍去緬甸的商場買衣服(最後閉路電視錄影成為破案關鍵之一),她在Facebook上身穿一件1990年代當紅的恐怖公仔Chucky T-shirt甚至賣斷市,泰國社會出現了所謂的「比雅努現象」, 更有週刊雜誌用她的大量照片拼貼作封面--到底她是殺人犯,還是明星?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傳播藝術系副教授汶也(Munyard Akkarachantachot)利用Google趨勢,比較今次案件中的主謀比雅努和一名泰國哥爾夫球選手外號「Pro May」的Ariya Jutanugarn的搜尋頻率。選擇與Pro May比較的原因是由於兩者最近一星期亦有大新聞爆出,Pro May因有關方面計錯分而誤令她的世界排名升上第一位。意想不到的是,泰國女高球手登上世界之巔(雖為錯誤),網民對她的興趣卻遠遠不如對兇殺案主謀比雅努。
6月3日的單日數據顯,有關拘捕比雅努的新聞佔據了多達80%的點擊,而貴為「真正名人」Pro May只佔5%。汶也教授解釋,由於Pro May的新聞簡單直接,而比雅努的新聞則曲折離奇,讀者可從多個角度「偵查」事件。
汶也教授向《曼谷郵報》表示,此案席捲泰國社會是由於它巨大的反差--狗咬人的新聞見慣不怪,但人們會為人咬狗而駐足。主謀比雅努的外型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她被逮捕後民眾紛紛湧至美賽縣的警局圍觀,3名女疑犯被發現在警局中化妝又敷面膜,更比出V字手勢的與警察合照,警方被批評指監管不力。而她的美麗外表與犯下的醜陋罪行對比強烈,引起民眾興趣。
朱拉隆功大學心理學專家教授森龐(Sompoch Iamsupasit)則指,在泰國社會中大肆流行的「比雅努現象」相當不健康。年輕人崇拜比雅努奢華的生活方式,而非鞭撻她犯下的罪行。
「主流媒體必須停止跟隨社交媒體的潮流,」教授森龐說:「他們需要劃下一條界線,分辨對待罪犯和偶像的方式。罪犯不是偶像,他們不值得追隨。」森龐認為,如果傳媒重視戲劇式故事多於真正的新聞,則必然會造成巨大問題。媒體越是正常化暴力,會越發令人趨向暴力。
朱拉隆功大學為傳媒對事件過度發酵的現象感到擔憂,專家在本月8日召開一個論壇,警告過分聚焦煽情新聞會影響公眾獲得公正及多元化資訊的權利。會上有專家指,明白媒體需要營利,但應專注於質素去維持傳媒道德,從而與網上源頭雜亂的熱話式新聞劃清界線。雖然有時報道可以引起公眾對案件的關注,但亦有情況是社會取態傾向同情某一方,而導致牽涉在法律程序中的警官偏幫其中一方。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