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1至8月自中國進口電動車電池增加114.6%

韓國1至8月自中國進口電動車電池增加114.6%
撰文:房伊媚
出版:更新:

韓國貿易協會10月8日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在2023年1月至8月,韓國進口的中國產電動車電池比2022年同期增長114.6%,為44.7億美元(約349億港元)。這已遠超2022年全年進口額,即34.9億美元(約272億港元)。

俄衛網10月8日稱,在2023年,韓國電動車電池對華貿易逆差近6萬億韓圜(約349億港元),成為主要逆差品之一。

報道引述業內人士分析指,主要原因是有愈來愈多的韓國車企為降低產品價格而選擇使用中國產磷酸鐵鋰(LFP)電池,預計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SK On、三星SDI(Samsung SDI)等韓國電池廠商也將正式開始量產LFP電池,但截止到2026年的空白期內,中國產LFP電池的進口將繼續擴大。

韓國8月自中國進口電動車總額為2.5億美元(約19.5億港元),按年大增155.6%,其中包括由美國電動車製造商特斯拉(Tesla)中國工廠製造、搭載中國產LFP電池的相對低廉車型。

「歐版寧德時代」Northvolt破產 歐洲電動車業電池自主夢碎?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瑞典電動車電池製造商Northvolt上周宣布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自2016年創立以來,這家企業是歐洲最具潛力的電池製造商,被寄望可幫助歐洲擺脱電池依賴、創建自己的電池產業,甚至獲稱為歐洲版的寧德時代。這間公司的破產令歐洲的「電池自主夢」受挫,引發對過去幾年間歐盟種種努力的質疑,以及對當地電池產業未來的迷茫。

根據法庭文件,Northvolt的財務狀況嚴峻。公司目前只有3000萬美元(約2.3億港元)流動資金,僅夠維持一周營運。與此同時,公司債務高達58億美元(約451.4億港元)。

申請重組後,Northvolt將獲得1.45億美元(約11.3億港元)現金,並獲得1億美元(約7.8億港元)的新融資來保證在未來幾周內的生存。公司預計將在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重組。

專研電池和能源儲存技術的Volta Energy Technologies歐洲總監James Frith對路透社表示:「歐洲需要在中國憑藉精明的規劃吞掉整個價值鏈之前,重新思考如何支持這個新生行業。」

2024年7月4日,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Omoda和Jaecoo新車上市活動中,中國奇瑞(Chery )製造的Omoda 5在展場亮相。(Reuters)

歐盟於2017年宣布將電池產業作為戰略產業予以優先扶持,提出在歐盟本土為電池產業建設完整價值鏈的計劃,還成立電池產業聯盟工作組,為歐洲電池製造商提供更多資金和技術支持。

在2016年由前特斯拉(Tesla)高層卡爾松(Peter Carlsson)和塞魯蒂(Paolo Cerruti)創立的Northvolt成為歐盟政策的最大獲益者,曾從大眾汽車、高盛、貝萊德等投資者以及德國和加拿大政府那裏獲得超過150億美元的融資,並獲得寶馬、富豪汽車(Volvo)、奧迪(Audi)等車企的訂單,被視為歐洲創建自己的電池產業的希望。

圖為2023年11月,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生產基地的一名員工正在進行清潔工作。(Reuters)

在Northvolt的帶領下,許多歐洲初創企業投資數十億美元生產電池,但需求並沒有像一些業內人士預測的那樣迅速增長。據英國媒體資料,比亞迪、韓國LG Energy Solution和 SK On在內的亞洲企業,仍然控制全球約70%的市場。

由於歐洲的新創企業在大規模製造電池的能力上仍然落後,業界高層表示,唯一的解決方案可能是繼續依賴亞洲參與者,直到本土公司能夠吸收電池化學、量產及裝置製造的技術知識。

歐洲大型車廠雷諾行政總裁Luca de Meo上個月在巴黎對傳媒表示:如果沒有中國的支持,「我們將無法在競爭中脱穎而出,也無法加速電動汽車的發展」。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