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戰爭+高溫+貿易壁壘 全球糧價波動成新常態
面對高溫、戰爭和貿易保護等種種威脅,分析師警告,在這新常態下,全球將進入糧食價格波動的新時代。
《紐約時報》引述分析師報道,極端天氣、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糧食供應,以及一些國家更傾向於對糧食貿易設置保護壁壘等多重因素相疊,導致糧食供應更加脆弱,而且無力應對任何干擾。
悉尼的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大宗商品分析師沃茲涅先斯基(Dennis Voznesenski)說:「如今,這是新常態,無論是大宗商品價格,還是食品價格,波動和不可預測程度都更大。」
俄羅斯7月宣布退出黑海糧食協議後,不斷襲擊烏克蘭的糧食倉庫,導致小麥價格上漲,推高玉米和大豆的價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古蘭沙(Pierre-Olivier Gourinchas)最近估計,協議結束可能導致糧食價格上漲10%至15%。
此外,俄退出黑海糧食協議,市場擔心烏克蘭葵花籽短缺,植物油價格因此上漲,使聯合國食品價格指數在經歷好幾個月下降趨勢後,在7月回漲。
分析說,印度、印尼和其他亞洲糧食出口國的乾旱天氣導致收成減少。面對消費者對價格上漲的不滿,各國政府禁止關鍵食品出口,進一步造成糧食供應的混亂。其他可能影響糧食價格的因素包括勞動力成本上漲,以及食品生產商在物價暴漲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價格以增加利潤。
泰國大米出口商協會說,自6月底以來,亞洲大米基準價格已上漲25%。歐美方面,與2020年初相比,歐洲的消費食品價格上漲約30%,美國的消費食品價格上漲23%。
熱浪林火加乾旱 世界多地農作物同時欠收可能性提高
糧價高漲影響小農和低收入國家民眾的生計,聯合國表示,2022年有7億多人面臨飢餓,24億人全年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食物。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首席經濟學家托雷羅(Maximo Torero)說:「過去幾年來的衝擊,使各國陷入非常糟糕的境地。如果今天再次面臨衝擊,我真不知道他們將如何應對。」
倫敦巴克萊銀行(Barclays)可持續發展和專項研究部門主管帕特爾(Hiral Patel,)說,惡劣天氣一直是2023年食品價格的主要干擾因素。
中國出現破紀錄熱浪,南歐和北非野火肆虐,7月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氣象人員警告,由於溫室效應和厄爾尼諾現象(El Niño)的回歸,地球可能正進入多年異常溫暖的時期。帕特爾說:「一旦如此,世界不同地區同時發生農作物損失的可能性將提高。」
因為歐洲大陸大部份地區明顯比平時乾燥,歐盟委員會最近下調對歐洲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產量的預測。
除了上述這些情況,還有其他隱形成本。分析指出,隨着食品生產商面臨更多的供應風險,相關費用也在增加。一般人在家吃的食物成本,大部份來自食品公司的運輸和其他費用,而不僅僅是種植小麥或蔗糖等農作物的商品成本。這些非農成本也在上升。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