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台積電決定在德累斯頓建廠 面臨在美國相同窘境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8月7日,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台灣半導體製造商台積電(TSMC)董事會預計8月8日決定,支持在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建廠。據報道,德國政府將提供50億歐元(約429億港元)來支持工廠的建設。

作者:熊超然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

對此報道,德國經濟部拒絕予以置評,德累斯頓所在的薩克森州(Saxony)政府也拒絕置評。而從2021年以來,台積電就一直在與德國薩克森州圍繞在德累斯頓建造一座工廠進行着談判。

消息人士告訴《商報》,台積電將與合作夥伴博世(Bosch)、英飛淩科技公司(Infineon)以及恩智浦半導體公司(NXP)成立合資企業,一同經營這家工廠。對此,另外3家企業拒絕置評。

報道稱,在得到董事會批准後,台積電可能與德國政府就融資事宜簽署意向書,最終決定將由歐盟委員會作出。

路透社則稱,德國計劃未來幾年在半導體行業投資約200億歐元。在歐洲地區,有一些國家希望藉由通過《歐盟晶片法案》(EU Chips Act)提供補貼,降低對亞洲國家的依賴,並在該地區建設產能,而德國就是其中之一。

英特爾(Intel)近日已宣布,將斥資300多億歐元在德國馬格德堡(Magdeburg)建設兩家晶片製造廠,這是德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外來投資,並將從德國獲得近100億歐元的補貼。

與此同時,英飛淩科技公司也正在德累斯頓建造一座造價50億歐元的半導體工廠,預計將於2026年投產,而已在德國經營數十年的美國晶片代工大廠格芯(GlobalFoundries)也一直在擴大其在德累斯頓的產能。

就在傳出台積電決定在德國建廠的消息之際,近期的新聞報道則顯示,台積電在其他地方的建廠進程卻並不順利。

早在2020年,台積電就承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鳳凰城(Phoenix)投資120億美元(約936億港元)建廠,目標是到2024年底在美國本土生產高端半導體。此後,台積電更是「加碼」,宣布將原計劃的120億美元投資額增加兩倍以上,達400億美元,其在鳳凰城建造的兩座工廠,分別計劃於2024年和2026年投資生產4納米和3納米晶片。據報道,這不僅是台積電在台灣地區以外的最大投資項目,同時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境外直接投資之一。

7月20日,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會議上表示,2023年的銷售額可能下降10%,計劃中的亞利桑那州工廠將無法實現2024年開始量產的目標。劉德音還稱,由於美國當地熟練工人短缺,公司可能不得不從台灣地區臨時調入有經驗的科技人員,這將使第一家工廠開始量產的時間推遲到2025年。

彭博社分析指出,這一投產時間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後,而亞利桑那州則是2024年大選的關鍵戰場州,這一消息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來說不是好兆頭,他的競選連任之路以其經濟立法為核心,所推動的許多產業政策也與共和黨相左,因此選情可能會受到影響。

而對於美國政府意圖推動「晶片製造本土化」,似乎也面臨風險挑戰。此前,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早已斷言,「美國要推動半導體本地製造不可能成功」;彭博社也發表過評論文章,以「抱歉,美國,400億美元買不到晶片獨立性」為題,極力看衰台積電此次赴美設廠。

事實上,台積電在美國建廠所遇到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在德國建廠同樣會面臨到。英媒就報道稱,對於台積電可能在德國德累斯頓設廠,當地業界憂心勞工將面臨短缺,當地的反移民聲浪也不利於吸引外來人才。

薩克森州經濟廳廳長杜利希(Martin Dulig)坦言: 「我們的投資將創造5000至8000個額外的就業機會,不過,德國面臨嚴重的科技短缺和人口老化問題。工作適齡人口將在未來10年內減少20萬。」而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此前也表示,「(德國當地)人才供應確實有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