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澳門回歸25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視察澳門特別行政區並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從中可以領會到習主席高度重視香港、澳門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作用。他強調「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廣泛拓展國際聯絡,提升全球影響力和吸引力」,並明確提出「兩個打造」:即「打造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重要的橋頭堡」、「打造中西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視窗」。習主席表示:「香港要保持普通法制度,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國際調解院,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加強同世界各地展開更廣泛、更緊密的交流合作。香港、澳門要講好港澳故事、中國故事,積極主動對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在國際舞台上大展身手。」
1月9日,夏寶龍主任在全國港澳研究會於北京舉辦的專題研討會上,深度解讀了習主席的重要講話精神。筆者在現場聆聽夏主任發言,從中感受到習主席不但希望香港要保持原有的國際優勢,更殷切期待不斷提升國際化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在國際上大展身手!的確,香港具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內聯外通獨特優勢,高等教育尤其如此。本屆香港特區政府已經在高等教育、創新科技、人才方面推出不少有利措施和規劃,初步產生了積極效果。筆者認為香港和高校當前可以在以下方面思考,積極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大展身手」。
首先,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實踐地,應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制度和內聯外通優勢,加強與內地發展戰略對接,聚焦對接國家科技發展短板,同時也要保持和深化與國際一流高校、科研機構、產業界的合作,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科研和教育人才,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和科研能力,打造世界高階人才集聚高地。
目前香港教育政策歸香港特區教育局主管,其中高等教育又主要由「大學資助委員會」負責撥款和質量監管,還有更多是大學自主管理),創新科技則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主管,人才入境計劃由勞工及社會福利局主管,其中人才入境的審批又交由出入境部門負責,需要更多有力的統籌協調。筆者認為,香港需要針對急需的產業發展方向、北都區建設等來加強三者的協調。香港特區政府去年成立了高層次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作為協調統籌的上層決策諮詢機構,是正確的方向。筆者建議可以邀請在教育、科技、人才政策和實踐中更熟悉香港與內地及海外聯動的人士加入,以強化香港內聯外通的優勢並加速形成效果,儘快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助力香港形成新質生產力,提升香港國際影響力、競爭力,打造國際教育樞紐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第二,香港可更多參與內地重大科學項目。2024年港澳科研人員也加入了國家航天員團隊,港澳八間大學就與國家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簽署合作協議,參與國家重大科學裝置——南方先進光源的設計、建設和開放執行。這些融合發展都將進一步推動港澳科研力量匯入國家科研體系和重大科研規劃與項目中,極大有利於提升港澳高校科研水平和質量。
第三,香港高等教育「走出去」 說好故事。香港高校已經在內地成功建設了4家「合作辦學高校」、一大批科技轉化研究院,以及各類合作課程。香港高校具有較高世界聲譽和極高國際合作實踐,港校的成功發展經驗,是否可以配合國家對外發展戰略「走出去」呢?沙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就參照不少香港科技大學發展的經驗,並且聘請香港科技大學卸任校長陳繁昌教授擔任其校長。
高等教育「走出去」的方式,還可以考慮在海外設立高校的留學預備學校或招生生源高中、綜合高等教育推廣中心、高校之間的合作研究中心、技術合作研究院。香港應該發揮高校高度國際化優勢,對外說好香港故事。
第四,香港可考慮參與新一代科技的國際標準。香港具有聯通海外的獨特優勢,有利企業研發新技術和開拓國際市場,很多跨國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資料中心,在資料安全對香港認可和信任。香港科學家可藉此優勢積極參與未來新科技等國際標準的訂立和評審,推動香港更深度推動國際社會科技產業的進步。
第五,筆者認為北部都會區建設是香港未來極之重要的政策紅利。夏寶龍主任在1月9日講話中還特別第一次將香港的北部都會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幾個重要合作平台: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合作區並列,把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和意義提高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層面。香港不但要避免把北部都會區弄成地產項目,更要把北部都會區的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服務香港本地產業經濟發展和國家發展需要。香港和高校都應善用這個機會和站位依託北部都會區大展身手,「讓世界走進來,讓內地走出去」!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推出不少有利於產業發展、高等教育和科研成果轉化的規劃和政策,這裏做一些簡單梳理。宏觀規劃和高教相關的包括:推進北部都會區大學城和科技園建設、港深河套科技園區建設、建設第三所醫學院、推動高等教育服務東盟、一帶一路等海外國家,等等。在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方面:完善新型工業發展策略和體制建設、推進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擴大研究資助、加大創科產業投資、吸引國際初創加速器落戶香港、發展低空經濟和推動新能源發展等。在強化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地位方面:政府會擴大科創、文創產業的知識產權交易生態圈,並積極完善知識產權法例架構和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訓。在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方面,政府會以制度創新配合科技創新,包括透過改革藥械審批制度和加強生物醫藥技術研發轉化,推動生物醫藥技術新質生產力。
筆者認為,北部都會區是未來香港重點新發展區域,是大力發展科技產業和打造教育科研重鎮。特別是2024年底推出北部都會區國際大學城、河套香港園區的規劃以及北都區會去內的「新田科技城」(這裏本文統稱為北都區科教板塊),是香港以及內地高校和創科企業界的重要發展平台和機遇。香港的國際化特色顯著,其英語環境與豐富的教育資源為科研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香港對海外人才很大的吸引力,香港應進一步發展自身特色,積極拓展國際合作、進一步深化與內地合作,特別是大灣區各地之間要不斷深入合作,引進海外和內地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讓世界各地、內地和香港的高階人才在北部都會區聚集,服務香港本地和國家發展。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佈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這些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也正是香港正在藉助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重要佈局方向。但正如李家超特首在其新年賀詞中指出:香港需要識變、應變、求變,主動作為,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高等教育界和產業界應該加強掌握國家宏觀政策以及地方(特別是廣東省)的產業規劃,狠抓機遇,加強粵港澳之間聯動。香港要在內聯外通中靈活用好「香港拳」和「大灣區組合拳」,助力國家對外高水平開放,再創香江新的傳奇!
作者陳錦雲是香港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