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炒科米 = 水門事件2.0? 「星期六夜大屠殺」再度上演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打完齋唔要和尚」可能是觀眾對今次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被炒事件的最大感覺。總統特朗普能在大選中扭轉一直由對手希拉里帶領民調的形勢,或多或少是由於由科米挑起的電郵門事件。
在美國,炒FBI局長是件不尋常的大事,除科米外,歷來只有一位FBI局長曾被辭退。今次事件令人憂慮美國司法制度勢受衝擊,數到對上一次有類似情況,難免使人再次聯想到尼克遜年代的水門事件,以及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白宮炒魷事件──「星期六夜大屠殺」。

科米被炒一事,令不少美國人回想起著名的水門醜聞。(VCG)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二(9日)解僱聯邦調查局長科米(James Comey),決定來得突然,《紐約時報》報道,科米要看電視新聞報道,才知自己被炒。官方解僱原因是「科米不公平地對待2016年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希拉里,並損害了聯邦調查局和司法部的信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何在事隔多月後,才由共和黨動手。

不過,說特朗普「過橋抽板」不夠準確,當原本的橋開始搖晃,威脅到特朗普總統之位時,又是另一個故事。網媒The Tylt在一個帖文中點出可疑之處,指出特朗普解僱了:署理司法部長耶茨(Sally Yates)、紐約南區聯邦檢察官巴拉拉(Preet Bharara)和FBI局長科米,而調查特朗普與俄羅斯關係的人,正正就是這三位。

▲特朗普炒了:
耶茨(Sally Yates)
巴拉拉(Preet Bharara)
科米(James Comey)

調查特朗普與俄羅斯關係的人:
耶茨(Sally Yates)
巴拉拉(Preet Bharara)
科米(James Comey)

延伸閱讀:特朗普邀檢察官留任後「彈弓手」 「華爾街剋星」巴拉拉被炒

延伸閱讀:美署理司法部長耶茨拒辯護入境禁令 特朗普即炒

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期間,曾多次公開宣稱要將希拉里送入大牢,希拉里競選團隊主席波德斯塔(John Podesta)表示,特朗普解僱科米是由於電郵門調查簡直是難以置信,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反而引起民主黨人對特朗普在大選時有否受到俄羅斯幫助的懷疑,「沒有任何時候比今天更需要獨立調查。」

波德斯塔又指,提議解僱科米的司法部長塞申斯(Jeff Sessions),正是曾受科米調查的人:「一個自稱在通俄醜聞中身家清白的人,提議解僱負責調查事件的FBI局長。」

而特朗普堅持自己是應司法部長塞申斯要求解僱科米,他在周一(8日)才剛於Twitter上寫道:「特朗普通俄一事完全是騙局,到底這宗由納稅人付錢的惡搞什麼時候才會完結?」

▲ 網媒The Tylt製作短片,取笑特朗普炒科米一事簡直就像在說:「這裏沒東西好看!」

   嗅到「水門」的味道

「自從水門事件以後,(美國的)司法系統未曾如此受到威脅,而且動搖了我們對制度獨立和完整性的信心。」民主黨參議員Richard Blumenthal說道。

即使是特朗普的長期戰友之一、現正因通俄醜聞受到FBI調查的史東(Roger Stone),亦指出事件與水門事件的驚人相似:「尼克遜可能在某處微笑了。」他因去年曾接觸俄羅斯黑客Guccifer 2.0而受查,由他口中說出這句話別有一番意思。

的而且確,特朗普自今年1月上任以來,已在短短數月內以不同理由先後炒掉署理司法部長耶茨、紐約南區聯邦檢察官巴拉拉和FBI局長科米三位正查他與俄羅斯關係的官員,情況跟前總統尼克遜為避免因水門事件受查,而辭退特別檢察官考克斯,還因此觸發時任正、副司法部長劈炮辭職的「星期六夜大屠殺」事件雷同。

【01百科】 水門事件是什麼?

水門事件是1970年代,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的巨大醜聞,當時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旗下的水門綜合大廈發現遭到侵入及竊聽,尼克遜及內閣試圖掩蓋事件真相,更解僱特別檢察官考克斯(Archibald Cox),阻撓國會調查。

1973年10月20日星期六,尼克遜命令時任聯邦司法部長理察遜(Elliot Richardson)解僱考克斯,但他拒絕執行解僱令並辭職抗議,之後尼克遜命令副司法部長洛克肖斯(William Ruckelshaus)來辭退考克斯,可是洛克肖斯同樣拒絕並請辭。之後尼克遜改向署任司法部長的檢察總長博克(Robert Bork),提出相同要求,終成功請走考克斯,被媒體稱為「星期六夜大屠殺」(Saturday Night Massacre),而這次事件最後亦輾轉成為尼克遜下台的一大導火線。

FBI自1908年創立至今,歷任只有11位局長,另有7位署理局長。FBI基本上為獨立運作,但隸屬美國司法部,FBI局長受司法部長管轄。自水門事件後,每位美國總統都對司法部長和FBI局長相當忌諱,即使雙方如何不咬弦,亦不敢隨便輕舉莽動,以免落得妨礙司法獨立的惡名。

在特朗普之前,只有克林頓是唯一的例外。他因時任FBI局長William Sessions個人操守有問題而解僱對方。不過克林頓這個當時史無前例的決定,並未惹來任何瓜田李下的爭議,因為繼任的FBI局長Louis J. Freeh對他的狙擊,較前任局長有增無減,克林頓也未因一時之氣讓自己負上「下一個尼克遜」污名。

1993年克林頓辭退時任FBI局長William Sessions,為歷來首次,當時《華盛頓郵報》以頭版報道。(華盛頓郵報)

不過今次解僱事件也許是一次作繭自縛。前任尼克遜總統圖書館總管Timothy Naftali表示:「即使科米留任與否,FBI仍會繼續調查2016大選與俄羅斯的關係。」又說:「除非塞申斯可以證明科米瀆職或犯下嚴重過失,否則在這時行動,只會加深特朗普欲蓋彌彰的嫌疑。」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