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首射新型固體燃料ICBM 國際社會注視 平壤下一步是什麼?

撰文:許懿安 張顥庭
出版:更新:

朝鮮4月13日首次發射使用固體燃料的「火星-18」型洲際彈道導彈(ICBM)。以往平壤進行同類測試都會引起國際社會注意,這是因為研製這種引擎與它的機殼都很不容易,如今它做到這一點,象徵其火箭技術與戰略取得重大進展。

導彈及太空火箭發射器引擎多採用液態或固態燃料。人民網記者2019年12月9日採訪中國軍事專家後報道稱,液體火箭引擎結構更複雜,且液體燃料腐蝕性較強,有降解或分解的可能,長時間儲存較麻煩。

準備發射液體燃料導彈的時間也較長。《東亞日報》2022年12月17日稱這種導彈單是注入燃料便至少需要30分鐘至數小時。

固態燃料在使用上較液態的穩定及方便,也可常溫長期保存,整體準備時間大為縮短,做到「隨裝隨打」。它能被提前存入導彈,而導彈再安裝在發射車上。這讓導彈能藏在隱密的地方,免於被敵方摧毀,可更出其不意地打擊對手。

路透社14日稱,總部位於美國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級研究員潘達(Ankit Panda)稱,任何在擁有大型、建基於導彈的核力量的國家,都會尋求使用固態燃料火箭,務求在發射前不用添加燃料。

潘達說,在發生危機的時候,這些能力能讓操作導彈的國家反應更快。

朝鮮國防科學院2022年12月15日在東倉里(Tongchang-ri)的西海衛星發射場(Sohae Satellite Launching Ground)進行推力為140噸的大功率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地面噴射試驗,領袖金正恩在現場檢視組裝情況。(Reuters)

朝鮮下一步是?

朝鮮表示,其新型固體燃料洲際導彈的發展將「急劇提升」其核反擊能力。不過韓國方面淡化有關說法。韓國防部指朝鮮這種導彈的研制處於「過渡階段」,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才能完成。

韓國慶南大學遠東問題研究所教授金東燁對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稱,朝鮮發射「火星-18」型固體燃料ICBM旨在對其系統的每一級進行詳細測試,因此平壤未來需多次發射這種導彈,以測試其最大射程和飛行高度。

俄衛網15日稱,朝鮮是次發射,火箭的第一級在標準飛行條件下分離,第二級和第三級使用發動機的「延遲啟動」方式在高角度飛行時分離,這使得檢查每一級的具體功能成為可能。

金東燁補充稱:「這次發射不是在可以獲得最大飛行距離的標準條件下或正常功率下進行,而是作為一種測試,因此朝鮮未來將繼續進行多次這樣的、額外的導彈發射。」

朝鮮除了為取得所需數據,未來在研發方面亦可能面對問題,因此需再行試射。路透社14日引述潘達稱,平壤政府在這方面未來可能面對的問題將是,當引擎直徑變得更大的時候,如此大型的導彈不會分離。

潘達稱「火星-18」型或許不是扭轉乾坤的東西,但在發生衝突時,這會令美國的計算考量變得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