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周】貝多芬名曲《給愛麗絲》歷200載 另類方式流芳百世
還記得你在港鐵站聽過的這首曲嗎?《Für Elise》(給愛麗絲)相信誰都耳熟能詳,誰會鋼琴的幾乎都曾學過彈過。這首歌曲自19世紀已非常流行,至今仍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
本星期正好是《給愛麗絲》成曲之日,就讓我們來看看200多年前的這段小歷史吧。
貝多芬在留給了後世很多精彩的作品,除了第五交響樂《命運交響曲》、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外,鋼琴曲《Für Elise》,亦是一首不論是否懂得音樂,都肯定耳熟能詳的歌曲。
《Für Elise》是德語「給愛麗絲」的意思,是一首A小調的鋼琴輪舞曲。貝多芬一生沒有公開這首作品,直到逝世40年後,才被一位德國的音樂家諾爾(Ludwig Nohl)發現。他寫了一本關於貝多芬的傳記,並出版了這首歌曲。根據貝多芬當年的手稿,此曲在1810年4月27日寫成。
愛麗絲是哪位?
貝多芬希望寫這首曲給哪位愛麗絲?愛麗絲的真實身份一直是歷史學家追尋的對象。但實際考究卻在貝多芬身邊找不到哪位叫愛麗絲的女性,到底是貝多芬記錯了名字,或是單純作了一首曲隨便塞個曲名上去?
這謎題後來由另一位音樂家翁格(Max Unger)嘗試解開,他表示諾爾可能把貝多芬那寫得「很肉酸」的手稿讀錯了,其實貝多芬寫的不是「Elise」,而是「Teréz」。一位名叫馬爾法蒂(Therese Malfatti)的女子,她曾是貝多芬的學生,據說當年貝多芬想在一次宴會中向她求婚,並即場把這首曲演奏。但因貝多芬在場上喝得大醉,不但忘了要在場上表演此曲,甚至連求婚也忘記了(另一說法是特蕾斯婉拒了)。因此此曲應叫作「Für Teréz」,也就是「給特蕾斯」才對。
當然,今天不會有人要求正名此曲,畢竟《給愛麗絲》早已深入民心。這首輪舞曲主旋律輕巧簡單,兩個部曲變化多,分別湊合了大量32分音符與琶音(Arpeggio)連續上行的部份,但整首歌曲不算複雜。因此正好成為鋼琴初學者幾乎必學必彈,增進技巧的練習曲。
從台灣的垃圾車 到港鐵的輔助地圖
除了學習鋼琴外,給愛麗絲能深入民心的最大原因是不少地方都使用這首曲作特殊用途。如台灣的垃圾車就會播放《給愛麗絲》和另一名曲《Modlitwa dziewicy》(少女的祈禱)示意人們要倒垃圾。據說會播放這兩首曲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垃圾車從德國購買時已預載了《給愛麗絲》;第二是因當年衛生署官員的女兒正好在練習彈奏《Modlitwa dziewicy》,所以就決定用這首曲。但不管真相如何,今天《給愛麗絲》在台灣已變成倒垃圾的代名詞,無人不識。
▲ 台灣行政院環保署甚至根據給愛麗絲作了一首分類倒垃圾歌
至於香港,《給愛麗絲》一樣非常易聽見。在兩鐵合併以前,九廣鐵路在月台上擺放的視障人士輔助地圖,正在播放的就是《給愛麗絲》。而兩鐵合併後在前地鐵車站亦放置了一樣的輔助地圖,在港鐵各大車站迴響近十年。不過近年因輔助地圖更新,舊版地圖陸續被換走,《給愛麗絲》亦陸續消失,被轉換成另一首音樂了。
流行曲一樣出現
除了政府機構使用的音樂外,在電影、流行音樂亦經常可以聽見《給愛麗絲》的影子。如大家也熟識的陳奕迅版《給愛麗絲》,還有美國著名饒舌歌手Nas的《I Can》,內裏同樣使用了《給愛麗絲》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