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後再無新變種? 從CH.1.1看新冠病毒的趨同演化作用
新冠病毒Omicron變種的新亞型CH.1.1近日成為焦點,病毒在近日擴散到至少72國,而且有上升趨勢。與過去的Omicron亞型不同,CH.1.1擁有Delta變種的特徵,因此被稱為趨同演化的產物。趨同演化在生物界並不是新鮮事,但趨同演化在新冠病毒扮演着重要角色。
所謂趨同演化,是指不同的生物因特別原因,在演化過程中出現共同的特徵。鯨魚和鯊魚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兩者祖先幾乎完全沒有關係,但因都生活在大海中,共同演化出相似的鰭,用以在水中游泳。
CH.1.1被指是趨同演化的產物,是因為病毒緣自Omicron的亞型BA.2.75,卻有着與Delta相同特徵之一,觸突蛋白上的L452R突變。由於Omicron與Delta病毒是兩個不同變異的分枝,而觸突蛋白上的突變目標都是——進入人體細胞進行感染,因此可被稱為趨同演化。
事實Omicron變種病毒的一系列變異,都被認為是趨同演化的現象。人們為追蹤新冠病毒,持續監察病毒的演化過程,發現了一個特點:新冠病毒在感染人類不久後,出現了數次大規模的變異,誕生了Alpha、Delta、Omicron等分枝,但到了Omicron的時候,再變異的病毒都被分類為Omicron的亞型。這不是因為科學家懶得另尋稱號,而是因病毒沒有出現明顯變化,病毒僅不停地轉換其觸突蛋白的部分,以獲得更好免疫逃逸能力。
人類干預造成Omicron趨同演化
會出現如此情況,一個理論是因為人類的干預造成。在2021年Delta變種肆虐時,人類開始大規模接種疫苗。疫苗針對的是新冠病毒的觸突蛋白,讓免疫系統記憶疫苗提供的蛋白以製造抗體。當真正的新冠病毒來襲時,免疫系統就能即時製造抗體,發動攻擊。
如此的策略沒有錯,並且十分有效,但也因此製造了壓力讓病毒集中改變觸突蛋白,避免免疫系統「辨識」它們。而由於人們接種的疫苗都是為對抗非Omicron病毒(今天除二價新冠疫苗,針對的都是Omicron以前的變種),形成一種奇妙的情況:疫苗產生的抗體僅能「部分」對Omicron有效,給予一定空間讓Omicron演化,但又由於沒有足夠壓力讓Omicron變出「更新版本」,結果病毒停留原地只集中在觸突蛋白上起變化,因此變異出來品種,都只能歸類成Omicron亞型。
Omicron最初出現時有三個相對獨立的分枝(BA.1、BA.2和BA.3),目前全球人類不少人不是都已接種了新冠疫苗,就是已感染了新冠病毒康復。病毒生存的壓力都集中在觸突蛋白上,因此不管是哪一個分枝的Omicron亞型,再異變下去都是觸突蛋白上的改變,目的都是為免疫逃逸,因此被認為是趨同演化的現象。
新冠病毒如此變化是好是壞暫時無從知曉,事實類似的病毒變異不應只有在新冠病毒上出現,只是新冠病毒剛好成為全球科學家近年集中記錄和追蹤的品種。隨着各國宣告新冠疫情已經結束,可以肯定病毒將繼續存在,且不停地變化着,為其繁衍生存找出感染人類的方法。